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2008年经财政部和农业部批准成立。遴选确定由新疆畜牧科学院为该体系技术研发中心依托单位,首席科学家岗位由新疆畜牧科学院专家担任。体系成立以来,组织全国22位岗位科学家,以20个综合试验站为核心,立足国际绒毛用羊产业发展态势,围绕我国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收集、分析绒毛用羊农畜产品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为农牧民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建设从产地到绒毛纺织用品、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产学研结合。通过我国绒毛用羊产业领域广大科研人员和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共同研发和不懈努力,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绒毛用羊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之路,在产业研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提升畜牧业区域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绒毛用羊产业竞争力。
在重大品种和产品创制方面,将传统育种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成功培育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一是培育我国第一个超细型细毛羊品种——苏博美利奴羊,填补了国产80支(平均纤维直径19.0µm以下)细羊毛的品种空白,对缓解我国毛纺市场对超细羊毛紧缺的矛盾,提升我国细毛羊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促进我国边远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现实意义。二是育成的高山美利奴羊,实现了澳洲美利奴羊在高海拔(2400—4070m)高山寒旱生态区及类似地区的国产化,其育种技术和设备创新发明居国际领先水平,是世界独特生态区先进羊品种培育的成功范例,是我国细毛羊品种生态差异化育种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西南、西北高原地区各族农牧民赖以奔小康的当家品种,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三是通过引进澳洲多胎细毛羊种质,利用分子标记选择选择、级近杂交选育技术,开展本地细毛羊多胎类型的选育研究工作,产羔率由原来的122%提高到172%,多胎类型遗传资源推广到全国五个羊毛主产区(省)。
在重大疫病防控上,创建了制苗种毒分子选育技术平台,解决了传统制苗种毒选育耗时长、成功率低的难题,成功创制了3种高效灭活疫苗,及时遏制了口蹄疫大流行。创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病毒规模化悬浮培养和抗原浓缩纯化生产工艺,解决了产能低、易污染、批次间差异大、副反应严重等技术难题,建立了我国全新的口蹄疫疫苗产业化技术体系,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和垄断,使我国的口蹄疫疫苗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选育出了我国制苗种毒,创制了我国小反刍兽疫活疫苗,研制出小反刍兽疫标准物质4种、诊断检测技术4种,建立了以疫苗和诊断为支撑的我国小反刍兽疫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多次有效控制了国内(如西藏)小反刍兽疫疫情,将为国家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提供全面技术支撑。
在科技扶贫方面,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农业农村部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重点在西藏及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六盘山区、乌蒙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六个特困连片区域组织开展了产业科技扶贫服务工作。通过现场调研、专业技能培训、技术咨询与指导、赠阅科普读物、种羊扶持、整群改良、资金帮扶等形式,针对各特困连片区域绒毛用羊产业科技力量、研发基础和技术需求,特别是急需或解决的实用技术等给予了大力帮扶。截止目前,体系开展技术培训1500余场次,培训当地农技人员8万人次,发放实用技术书籍10万余册,赠送种羊5000余只,解决技术需求100余项,争取各类扶贫项目资金达500万元;提高农牧民收益累计2500余万元。
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历经前五年的基础建设与后五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把产业迫切要求转化为扎实行动,益处多多。对新发展理念贯彻得越坚决,稳中求进就越顺利;贯彻得越彻底,竞相发展中更先人一步、快人一拍;贯彻得越深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贯彻得越自觉,GDP的绿色才越高、民生含金量才越足。正值“十三五”实践之期,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初心在建设,使命在发展,贵在创新,重在落实!(畜牧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