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新疆日报》一篇题为“建设新疆的领跑者——郭志勤: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的文章吸引了全院干部职工的注意。文章记录了我院首席科学家、原畜牧科学院院长郭志勤研究员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经历。
“人生的乐趣不在于获得什么,而在于追求获得的过程”。 郭志勤研究员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作为新疆畜牧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郭老走过了一条艰辛而充满挑战的道路。上个世纪60年代他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历任畜牧科学院研究所所长、院长及农业部家畜繁育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等职;现任新疆畜牧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兼任新疆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50年来,郭老致力于家畜繁育和胚胎工程研究与技术推广,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攻关、863计划、农业部和自治区攻关项目十余项。荣获国家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新疆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2003年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几十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和报告150余篇,专著2本。并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6)、全国先进工作者(1989)、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6)、建设新疆奖章(2006)、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06)等奖励,自1988年至今连任自治区优秀专家。
郭老事业心强,治学严谨,学风正派,道德高尚。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注重培养青年人,他带领的课题组有6人晋升为研究员,4人晋升为副研究员,4人获得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4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培养博士10人、硕士12人。
对于科学家,人们通常的印象是:不苟言笑,身体比较瘦弱,很少参加户外活动,而郭老却是个体育健将,篮球、排球、足球、体操、跳伞、田径无所不通,无所不迷,经常与年轻人一试高低,他开朗豁达,意志坚强,乐于尝试新事物,他还掌握了计算机操作,学会了打字,编制多媒体。大家都这样评价他:思想很“前卫”、思维特活跃、创新能力强、年轻人都自愧不如。他言传身教倾注心血和智慧,殚精竭虑的培养锻造了一批跟他一样认真做科学、踏实做人的科技骨干,而他自己的儿子却不在身边,少有他的爱,已经73岁的老人,曾经是我院的院长,他2004年才从第一次分配给他的最顶层5楼搬出,院里每次扶贫和抗灾捐款,他都是捐款捐物最多的人。尽管已经过了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尽管内地还有90多岁的高堂,内地多家高校、科研单位、企业高薪想聘请他,待遇优厚,但他从不为之所动,依然奋战在畜牧科技第一线。目前,牛胚胎移植已累计为农牧民创效益2亿多元,在国内以领先的技术率先实现了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规模。
郭老对工作的心细、认真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工作中他虽表面严肃,但对待别人他却是个内心火热的人,充满了友善和关爱,对此,他的学生、现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洪才感触颇深。刚刚大学毕业时的他,跟随郭老一起搞课题研究,一次,在呼图壁县做实验时,郭老让他把刀,年轻没经验的他第一刀就捅到了羊肚子上,实验由此而终止,他心想肯定会被挨骂,当时一只羊价值不菲,一个月的工资陪上都不够,不知道郭老会对他做如何处置,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心咚咚直跳。这时,郭志勤却笑着说:“你看,小史想吃羊肉了,故意来了个错位,好吧,我请客,大家改善一下生活吧。”两句话不仅化解了尴尬,温暖了史洪才的心,更体现了郭老为人处事博大的胸怀和至高的品德修养。
在畜科院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实验室有这样一种说法,叫“私车公用”,原来是郭老自己掏腰包买的车却给单位用,2002年郭老获得了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政府为他颁发奖金50万元,奖金还没领上他就迫不及待地又为实验室买了一台显微镜操作仪。在平常,做实验时常会缺这少那,他就总是自己掏钱,这样的事在实验室已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郭志勤的贡献自然不用细表,他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生轨迹给我们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科技工作者厚重的内涵和高尚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