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是动物的粮食,在家畜生产中,其投入和消耗占到养殖成本的70%以上,以饲料配制为主要内容的饲养管理对家畜养殖经济的贡献率在30%左右。在品种选定之后,制定日粮配方以进行科学合理的饲料搭配,为羊只提供平衡的营养,成为肉羊高效养殖的核心任务之一。在此,肉羊营养需要与常用饲料营养价值则是科学制定饲料配方中两个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基础依据。前者是标准、是依据、是“准绳”,失之无度;后者是基础、是对前者的支撑,失之无基。两者相辅相成,对合理利用饲料、最大程度发挥肉用羊生产性能、降低饲养成本和提高养羊业经济效益均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
1953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首次推出绵羊营养需要量。1965年,英国农业研究委员会(ARC)进一步完善了绵羊饲喂标准。进入70年代后,随着试验方法的改进,饲喂标准研究工作更加深入,畜牧业发达国家相继制定了本国的饲喂标准并随着深入的研究不断修订和完善,如美国的NRC(2007)、英国的AFRC(1993)、法国的INRA(1989)、澳大利亚的CSIRO(2007)等均为最新版的肉用绵羊饲养标准。我国对羊的营养需要量研究起步较晚,进展较缓慢。目前,大多还是参照国外标准,但是我国地域辽阔,饲草资源丰富,羊品种繁多,全面套用国外标准缺少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国外饲养标准高估我国肉用绵羊的营养需要,造成饲料资源浪费的情况。我国于2004年颁布了《肉羊饲养标准》(NY/T 816-2004),参考了NRC标准和内蒙古细毛羊标准,规定了肉用绵羊和山羊对日粮干物质进食量、消化能、代谢能、粗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元素每日需要量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该标准缺乏净能、代谢蛋白质等关键营养指标的需要量。另外,该标准应用的计算公式多参考国外的饲养标准,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国内本地肉羊品种,这些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肉羊产业发展。
鉴于我国牛羊养殖品种、饲料种类等与国外存在诸多方面差异,完全套用国外标准显然缺少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充分借鉴国外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研究适合于我国乃至新疆的牛羊饲养标准,显得十分有必要。2008年,国家启动了《中国农业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程之“国家肉羊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在充分借鉴国外相关标准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肉用羊品种、养殖方式和饲料特点,研究和制定适合于我国肉羊(主体杂交品种)的饲养标准。
“十一五”以来,新疆畜牧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国家肉羊现代产业技术体系“肉羊饲料营养价值评价”岗位科学家研究团队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出实招、破难题,立足新疆肉羊产业发展现状,以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的国外引进的萨福克肉用公羊与地方品种阿勒泰母羊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工作全面优化升级。采用析因法原理,通过饲养和消化代谢试验、比较屠宰和呼吸测热试验及饲料分析和营养价值评定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的萨阿杂交肉羊绵羊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量研究和获得的肉用绵羊的营养需要量参数及全疆8大类饲料118种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及营养价值数据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制定的新疆肉用绵羊饲养标准(DB65/T 4244-2019,待发布)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对新疆发展肉用绵羊饲养标准和建立合理的饲料评价体系,提高本地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撑新时期新疆肉羊产业发展道路和技术途径问题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