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坚定不移推动新疆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新疆这个地理位置特殊、穆斯林群众聚居的省区,牛羊肉消费快速增长,而生产增速赶不上消费增速,生产供应能力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张春贤书记在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战场,“要树立全产业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产业体系。”向专业化分工要效益、要收入,突出抓好“千万只肉羊”等四个“千万”建设,形成农牧民增收的新平台。要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把畜牧业培育成重要支柱产业,坚定不移走畜牧业绿色发展之路。
如何推动新疆畜牧业转型升级,适应市场、环境、资源、政策等的变化,满足消费增长的需要,尽快形成专业齐全、产业链完善的千亿规模产业,在“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新疆畜牧业面临的主要任务。
我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新疆畜牧业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产业化进程缓慢,畜牧业发展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这3年,我区畜牧业总产值分别为376亿元、415亿元和455亿元,仅占全国畜牧业总产值的1.8%、1.6%和1.67%,位居全国第20位。近些年,内蒙古、甘肃、宁夏等传统畜牧业大区畜牧业发展较快,与部分主要省区相比,我区畜牧业产值仅为四川省、河南省、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22.05%、20.82%、21.2%和45.74%。如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1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5.7%,甘肃、宁夏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分别超过27%、38%,而我区畜牧业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常年徘徊在2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13个百分点。相对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区拥有的耕地、可利用草原面积、从事畜牧业的人口数量等自然条件和经济资源,这些省区畜牧业生产效能比我区更高,发展速度更快。
我区畜牧业产业化程度比较低,一是产业链不完善,上游的饲草料产业薄弱,下游畜产品加工产业不发达。自2007年至2012年,我区累计建成人工饲草料地843.86万亩,目前仍用于种植饲草料的面积仅307.94万亩。饲草料地面积小、产量低,饲草料供应短缺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甘肃、宁夏两省在不占据耕地资源优势的条件下,大力发展饲草料产业。甘肃省人工种草面积达到了2269万亩,其中苜蓿种植面积932万亩,位居全国首位,宁夏种草面积也突破了800万亩,实现了肉牛肉羊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区原料奶年加工量仅有60万吨,加工率仅为22.22%,与内蒙古自治区相差50个百分点以上。全区70%以上的原料奶主要用于加工奶粉并销往内地深加工,对内地市场依附性较大;全区肉类产品深加工率不足5%,出口、出疆的牛羊肉80%以上为冷鲜肉,增值十分有限。
二是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带动力不强。目前,全区国家级畜牧龙头企业仅为7家,而内蒙古自治区达到了16家,像伊利、蒙牛、草原兴发、鄂尔多斯等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畜牧业龙头企业,我区还没有1家。三是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牧民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企尚难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我区现有畜牧养殖合作组织1708家,不仅在数量上与山东省的9000个和四川省的7321个差距巨大,对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辐射带动力也相对较弱。四是我区仍以散户养殖为主,规模养殖发展水平较低,生产方式落后。
内地先进经验可以借鉴
构建全产业链是发展新疆现代畜牧业的重要途径。畜牧业全产业链应该覆盖从牧场到餐桌的全过程,包括牧草种植与饲料加工、繁育养殖、动物卫生与保健、屠宰、食品加工、储藏物流、品牌推广、销售等多个环节,横跨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技术进步,构成完整的产业链系统。
构建畜牧全产业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包括生产资料供应、畜牧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环节的纵向融合,延长了畜牧产业链,使畜牧业产业从纯畜产品生产领域延伸到加工、服务等第二、三产业领域,拓展了纵向增值空间;二是畜牧业引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理念、技术成果和管理模式的横向融合,拓宽了畜牧业产业链,使畜牧产业从单一的畜牧业发展平台渗透到服务、高新技术等产业领域,拓展横向增值空间。
构建畜牧业全产业链,有利于产业整体提升。产品可控度高、可追溯性强,食品安全更有保障。联通和延伸畜牧产业链,可以形成以产业合作、区域合作载体,以提高畜牧业的整体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发挥新疆区域比较优势,改变单一畜牧业结构,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改善农牧区生态环境,使畜牧业成为产业化畜牧业。
江苏海安县是传统生猪养殖大县、养禽大县,同时也是一个没有天然草原,人多地少的东部沿海农业县,似乎并不具备发展养羊业的传统资源优势,但却在几年间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山羊产业,2013年农民通过养羊业人均增加收入650元,山羊养殖产值达到3亿元,畜牧业百亿产业集群和山羊30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已初具规模。他们的成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市场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大力发展规?;⒈曜蓟常蛟煅蛞等盗吹木榉浅V档梦颐墙杓啊?/FONT>
海安农区规模养羊模式、秸秆颗粒饲料的生产和应用,本质上是高效养殖的模式,核心是养殖业,以分工协作为基础,通过相关企业和组织的集聚,纵横向产业融合,实现人、资金、技术、信息、物流等要素的联接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流程,提升整个山羊养殖产业链的生产效率和附加值。山羊全产业链使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产业之间的界限不再像传统畜牧业那么分明。从发展格局上看,以畜牧业促进二、三产业,以二、三产业带动畜牧业,各产业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重视区情推进新疆农牧业现代化
构建畜牧业全产业链的另一大贡献是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劳动力和人口本身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资源,而且还具有引导和配置其他资源的作用。现代农牧业的特征是集约化、规模化,农牧民要富裕就要减少农牧民。随着农牧业现代化推进,农村人口肯定要减少,但是不会少到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新疆城镇化率约为44.0%,畜牧业的人口130多万,占农村总人口的12.6%,占全区总人口的约6%。根据规划,到2020年,新疆城镇化率要达到60%,这就意味着有200万—300万的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镇。如果农牧民没有转移出去,不能成为市民,土地过度规?;嵩斐纱罅渴У嘏┟瘢囱现氐纳缁嵛侍?。因此,新疆农牧业现代化,要重视新疆区情,立足新疆特色,慢不得,也急不得,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畜牧业相对农业来说,劳动密集程度更高一些,所以畜牧业不仅有自身减少从业人口的问题,可能还要接纳一些从种植业分流转移过来的劳动力。要消化这些“剩余的”劳动力,一方面是扩大畜牧业的生产规模,更重要的是围绕农牧业产业链,从事农牧产品初加工、储藏、运销就业,同时增加旅游业、服务业、公益事业的就业岗位。
我区畜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只要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实现自治区对畜牧业提出的“重点抓好羊肉牛肉等肉蛋禽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供给能力”的目标,打造千亿,乃至几千亿元产值的全产业链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畜牧厅和各级畜牧兽医局作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倍加努力,更好发挥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产业引导作用。当务之急要做四件事:一是推动畜牧业科技、装备、良种和牧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二是建设高标准饲草料基地,三是搞好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而这四个方面都需要国家政策扶持,也是农牧民增收的新动力。
在健全畜牧业支持?;ぬ逑捣矫?,要改革畜牧业补贴制度,争取增加对规模养殖、人工种草等方面的补贴规模,提高政府补贴在农牧民收入中的比重。同时完善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使农牧民的获得与其承担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相一致的市场利益。
在加强农村牧区金融保险支持方面,要创新和完善农牧业抵押担保体系,引导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完善畜牧业保险制度。
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要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畜牧业,稳定退牧还草范围,落实草原生态奖励补助机制,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在积极推进畜牧业对外开放方面,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方面,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绩效管理。
信息来源:新疆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