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日,三元、光明等品牌低温袋装液态奶提价,平均涨幅为8%,各家乳企提价理由为:原料奶价格上涨。农业部发布的11月份第4周畜产品和饲料集贸市场价格显示:内蒙古、新疆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为4.03元/公斤,同比上涨20.3%。
12月7日,乌鲁木齐米东区新疆犇鑫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牛舍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可原本能容纳3000多头奶牛的牛舍里,只剩下200多头牛。合作社社长刘军说,多数牛已被奶农当肉牛卖了。
与年初奶农卖牛不同,这一次并非因为牛奶收购价低。疆内不少乳企的生鲜乳收购价已超过5元。虽然本地乳企在此轮涨价潮中还未跟风,然而,今年下半年以来,疆内袋装牛奶均大幅提价,其中,巴氏消毒奶涨幅近30%。
自2008年的“三鹿”事件曝光后,国产乳市场还从未如此火爆过。在乌鲁木齐晚报8月29日B11版《地产奶粉走在三岔口》及8月30日B08版《地产奶亟待新“牛人”》相关报道中就提到奶源和奶荒问题,这一轮涨价的背后是奶荒的再一次来袭。多名业内专家表示,如果不改变奶农在乳业价值链配角的模式,每一次周期来临都会给奶农、乳业、消费者带来伤害。
一些奶农退出市场
刘军养了近10年奶牛,从没像今年8月以后这样受宠,不停接到乳企电话求购原料奶。
4个月来,原料奶价格已由3.3元/公斤上涨到目前5元-5.2元/公斤。
同为养牛大户的马占花表示,多家乳企经常一起来抢奶,互相抬高价格,有时候原料奶价格被推高到5.5元/公斤。
资料显示,新疆原料奶价格最高时为2009年每公斤3.5元。新疆奶业协会名誉会长陆东林表示,近期,原料奶收购价在每公斤5元左右。
在养牛大户的眼中,原料奶价格创了十年来新高。
然而,刘军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合作社从曾经最高有150多户奶牛养殖户,到目前只剩50户左右养殖户。
原料奶提价后,刘军曾多次劝说奶牛养殖户重新养奶牛,然而十户中只有两户愿意继续饲养。
这一切源于养奶牛风险大收益低。养了12头牛的高新区(新市区)西八家户路养殖户马守元算了一笔账,一头牛平均每天产奶20公斤,一年产奶期为10个月,一公斤原奶收购价为3.5元,这样算下来,养一头牛一年产奶的总收入只有21000元。而一头牛养一年仅精饲料、辅助料、青贮饲料等投入约需16000元,这其中还不包括水电费和人工成本,如果全计算在内,一年下来,奶农养一头牛的产奶净收入仅4000余元,一年12头牛仅赚5万元,“还不如打工”。
安宁渠镇的养殖户老张坦言,养肉牛的周期一般是三到五个月,而奶牛的周期在两到三年,如果肉牛价格不好,可及时调整,然而养奶牛却并不容易调整。
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有奶农260多万户,2012年只有不到200万户,2013年奶农数量预计还要下降10%-20%。
另一个数据再次验证了新疆奶农数量下降。
根据自治区奶业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新疆有324个奶站正常运营,这个数字比去年年底时减少了92个。
陆东林也表示,目前乌鲁木齐、昌吉周边一些奶农退出,转而选择养殖肉牛、肉羊或者宁愿打工。
记者从自治区畜牧厅了解到,国家和自治区已经注意到乳业发展的问题,正在对乳业进行全方位的政策扶持,以促进新疆乳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中小乳企的寒冬
因为奶农的退出,刘军的合作社现在只有200多头奶牛,一天产奶仅两吨多。而在2009年的时候,合作社有3000多头奶牛,日产奶达25吨。
马占花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奶农的退出,造成奶站产奶量减少,致使一些奶站收支不平衡而退市。
安宁渠镇易兴富民奶牛合作社奶农王建华说,现在安宁渠镇只有他这一家养殖合作社了,养牛的人也越来越少。
因为奶农和一些奶站的退出,致使奶源更少。在奶源少的情况下,居民不断增长的乳制品消费需求则成为奶荒的另一个棘手因素。蒙牛集团有关人士曾表示,目前原料奶供给跟乳企加工能力相差50%,保守估计3年后中国供给缺口仍将维持在20%左右,并长期存在。
正因为奶源减少,导致了原料奶价格一涨再涨,也致使奶价一再上涨。
今年12月起,国内多家乳企提价8%左右。而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数据显示,与8月1日相比,11月29日,塑袋装纯牛奶全国日均价上涨9.3%,其中新疆涨幅居前,为21.4%。
新一轮涨价潮中,一些本地乳企表示,是否涨价还在观望。
记者在市场调查发现,在今年以来的涨价潮中,低端液态奶涨幅最大,而高端牛奶涨幅并不明显,奶粉则几乎没涨价。分析人士指出,这主要是因为高端奶和奶粉利润丰厚,部分消化了原料奶价格上涨而增加的成本。
陆东林坦言,奶价不断上涨源于整个产业的低端化竞争,尤其是新疆乳企。新疆共有乳企40多家,以液态奶和原料奶粉生产为主。多年来,新疆乳企的工业奶粉只是工业生产的中间品,市场议价能力弱,新疆一半以上的鲜奶由技术装备水平低的中小型乳品企业加工处理,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产量和质量不稳定,致使奶源生产企业和乳制品加工企业效益双双低下,很多企业多在保本维持,有的甚至出现亏损。正因为效益低下,造成奶源紧张,拉动牛奶价格一涨再涨。如果奶荒进一步加剧,必然会导致一些乳企开发高端高附加值乳制品。
失衡的乳业模式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会长宋昆冈指出,奶源紧张将成为眼下制约中国乳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陆东林坦言,每年进入冬季,奶源就紧张。今年经过调查发现,各个乳企奶源需求并没有增加太多,但因为奶农杀牛事件,个体奶农退出太快致使此轮奶荒。此外,今年内地疾病多、疫情多,导致内地奶牛大量淘汰,很多乳企到新疆来抢奶源,加剧了奶荒。
要破解奶源紧张的问题,就必须改变中国奶牛的养殖模式。
一直以来,中国的奶牛养殖模式为乳企自建牧场、社会资本建牧场、奶农散养和奶农组织的合作社等形式。在此次奶荒中,乳企有自建牧场,或者由社会资本建牧场供应原料奶的乳企,基本不存在奶荒。然而企业自建和社会资本建大牧场所占比例不是太高。
国内的乳业模式主要是“公司+农户”或者“公司+农牧(或奶联社)”,这种模式下,乳企处于主导,而奶农与合作社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奶农与合作社仅能通过出售原奶获得唯一收益,而对于奶价涨跌无法把控,同时面临疫情等不可预知风险。一遇到养牛亏本就会陷入“牛奶降价-杀牛卖肉-奶荒-牛奶涨价-奶农买牛-牛奶过剩降价-再杀牛倒奶”的怪圈,而每一次周期来临,整个行业受损。
国家曾提出要在2011年底实现企业自建牧场70%的目标,但至今全国规模化牧场加起来不足4成。
陆东林认为,此次奶荒将倒逼奶业加速上游建设规范化、规模化的进程。
来自自治区畜牧厅的消息称,“十二五”期间,在新疆支持建设10个存栏1万头、个体平均单产4.5吨以上的奶牛生产大县,30个存栏1万头、个体平均单产3.5吨以上的奶牛主产县。到2015年,产业带内牛奶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85%以上。
目前兵团工业委也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使企业奶源自供量达到30%,最好能达到50%以上。
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科学监管等方式,促使奶源提供者和乳制品加工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让乳制品行业发展成“家庭农场、合作社、乳品公司”三方博弈模式,实现产业一体化,让食品安全链条更为坚实、牢固。
刘军在此次奶业变动周期中也损失惨重,因奶农的退出,致使其合作社的奶牛种群减少,想恢复还需两到三年,他已打算采取“奶牛托管”的形式让奶牛养殖户入股,年底分红,这样至少能保证种群数量,而在与乳企的交战中也能占据有利地位。
信息来源:新疆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