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快餐2个小时qq_附近100元一小时_同城200带吹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行业动态

打造新疆西门塔尔牛示范县—呼图壁县牛产业发展纪实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8-06

    2013年8月8日,第八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将在呼图壁县召开。呼图壁县牛业发展吸引了全疆乃至全国不同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养牛户更多地了牛业发展的“呼图壁模式”。新疆作为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具有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良好自然资源,是全国牛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其中呼图壁县的牛业产业在政府的高度重视、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带动和农民的广泛参与下发展快、规模大、产业化程度高。为提高养牛经济效益,该县推行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包括大力推进肉牛良种体系建设;开拓性地创建了“草畜联营合作模式”等,有效带动了当地农牧民养牛的积极性,呼图壁的牛业产业发展经验对于引导全国牛业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8月8日,第八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将在呼图壁县召开。在炎炎的夏日,笔者在呼图壁县农牧区走访时看到,这里却处处流淌着欢乐和喜悦,在南山牧区草场葱绿牛羊肥壮,在农区种植的苜蓿和青贮玉米长势旺盛,掩映在绿树村场里的一排排整齐养殖小区内牛哞犊欢,给呼图壁增添了勃勃生机。

  近年来,呼图壁县委、政府以打造“中国西门塔尔牛之乡”为目标,全力推进现代畜牧业跨越式发展,唱响了一曲富民增收的希望之歌!

  目标明确,打造新疆牛业大县发展动力

  呼图壁县肉牛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依托呼图壁种牛场种源和技术,在全疆率先引进国外良种冻精和优质西门塔尔种公牛对本地黄牛进行改良,是新疆牛产业起步最早的县市之一。1985年,全国首例西门塔尔胚胎移植牛在呼图壁县实验成功;九十年代,提出了“人财物一起上,赶着黄牛奔小康”的战略目标;近年来,呼图壁县又以建设全国奶业30强县和打造百万头只肉牛肉羊生产基地为目标,全力推进牛产业发展,肉牛产业已成为全县农牧民持续大幅增收的重要增长点和畜牧业中最具活力、发展潜力最大的优势产业。

  截止2012年,全县出栏肉牛16.3万头,存栏牛9.4万头,其中肉牛存栏3.4万头;全县畜牧业产值27.7亿元,其中肉牛产值4.9亿元,农牧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达到4659元,其中来自牛业人均纯收入1800元,占畜牧业人均纯收入的38.6%%。

  政策扶持――撬动产业发展的支点

  呼图壁县一直把畜牧业作为产业拉动最强、农牧民增收最快的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先后出台了《呼图壁县加快肉牛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呼图壁县财政补助种公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每年将肉牛产业发展指标纳入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综合目标考核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全面加快以牛产业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发展。

  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兴丑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呼图壁县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政策的最大收益者,合作社从最初40多头奶牛短短4年发展到现在的700多头,合作社得到政府扶持的项目资金和政府补贴资金就多达200多万元。合作社理事长吴佩东说:没有政府的政策扶持也就没有合作社现在的规模和效益。

  据了解,自2009年以来,呼图壁县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畜牧业发展,尤其是2013年,县财政专门拿出2000万元资金用于畜牧业发展,其中1600万元用于牛产业发展。

  同时,该县加大了信贷扶持力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有肉牛养殖户4000余户,肉牛二级良繁场8个,拥有TMR饲喂机36台,肉牛养殖小区24个,存栏牛9.87万头;近五年,县财政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发放银行贷款累计达4亿元,社会资本总投入达10亿元以上。

  科技服务――促进产业发展的保障

  笔者在呼图壁县雀尔沟镇南部山区放牧的夏草场采访时看到,以前漫山遍野的土种牛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改良牛犊。

  牧民哈林说:“我现在育肥牛有150头牛,基本上都是西门塔尔黄白花,一年的纯收入是6万多元,改良牛犊的效益是土牛牛犊效益的2倍还多。”

  多年来,呼图壁县坚持把品种改良作为“做大肉牛业”的突破口,确定牧区以西门塔尔肉牛为主,农区以荷斯坦奶牛为主的改良主攻方向,按照“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的原则,坚持“以土换良、人工授精、优质种畜引进、土杂公畜去势”四项措施,依托呼图壁种牛场、天山畜牧等龙头企业的种源及科技优势,在农区大力实施优质冻精冷配、性控冻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在牧区积极推广“1+3”草畜联营合作模式(即:在1个草畜联营合作社建设1个肉牛良繁场、1个肉羊良繁场和1个品种改良站),在定居点和固定放牧点,推广冻精冷配,放牧区淘汰去势土杂种畜,引进优质西门塔尔牛本交改良。通过全面规划、因地制宜、重点突破,产业带动、示范引领、科技运用,强力推动全县肉牛良种化进程。自2009年以来,县财政每年安排100多万元品种改良专项资金,每年引进西门塔尔种公牛150头以上,引进肉牛冻精8000剂以上,累计完成肉牛改良10万头以上。。

  据了解,近几年来该县累计建成标准化冷配站点52个,引进优质奶牛良补冻精12万枚,奶牛性控冻精6800枚,肉牛冻精4.0万多枚,牧区每年引进优质种公牛150头以上,完成肉牛改良2.5万头以上,改良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牛群数量、效益“双增加”。

  呼图壁县畜牧兽医局局长叶清说:呼图壁县牛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服务的支撑,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动物胚胎工程中心一家,有专业技术人员60余人,中级职称人员35人,配备村级防疫员102人,建立了县有专家组、乡镇有技术指导组、村有防疫员和养殖专业户的服务体系。

  模式创新,让牛产业充满活力

  2012年,呼图壁县在牧区成功组建推广了以“巴哈提汗、大草原草畜联营合作社为示范的草畜联营合作模式,目前这种合作模式在全疆迅速得到了推广,使专业合作组织成为一支助推肉牛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生力军。

  引导和鼓励牧民以草场、牲畜、畜牧业设施为资本入股,推行“四统一”(统一放牧、统一改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草畜联营合作经营模式,并按股实行年度固定分红的形式,实现生产经营规模化、富裕劳动力转移,实现多元化增收。入社牧民按每股1000元为折算基准价,每股年固定分红200元,每头改良能繁母牛折价7000元,年末可分红1400元,合作社每名成员每年平均收入6-8万元,效益可观。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规范运行,将有效促进承包草场规范有序流转,草地资源适度集中,生产要素逐步向养殖大户、经营能手、合作经济组织集聚,形成规模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快速提高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养殖效益及多元化增收。

  合作社的统一经营管理和规范运行,实现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分散分户小农生产模式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优化了资源配置及劳动力。一部分牧民从事二三产业,多元化增收,并有效促进承包草场规范有序流转,草畜平衡稳步实施,草地资源适度集中,肉牛等生产要素向养殖大户、经营能手、合作经济组织集聚,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牧民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牧区生产的第二次革命。

  目前,全县已建立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150家,其中,肉牛(含育肥)合作社50个,草畜联营合作社10个,辐射带动农牧户2800余户。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随着肉牛产业的纵深发展,呼图壁县先后培育了呼图壁种牛场、维维乳业、西域春乳业、天山畜牧等多家畜牧业加工生产企业,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路子越走越宽。

  依托这些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运行模式。在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合作社大力推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和“牛群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装备先进化、疾控法制化、粪污无害化、经营产业化、监管严格化、质量安全化”的八化建设,加速了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全面促进肉牛产业快速发展。今年该县完成县域西域春乳业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配方奶粉生产线及呼图壁种牛场年屠宰6万头肉牛加工厂、新建存栏3000头荷斯坦奶牛养殖场、新建存栏1万头西门塔尔、安格斯肉牛养殖场,完成新疆禾润畜牧股份有限公司北疆片畜牧业综合交易市场建设,完成西门塔尔牛地理标志认证。通过企业带动是呼图壁在全国、全疆牛产业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攀升,已经被纳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布局规划确定的优质奶牛和肉牛重点生产地,以及新疆乃至国内重要的种牛供应基地。

  呼图壁县畜牧(兽医)局局长叶清说: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走肉牛产业基地化建设、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之路,牛产业发展由资源开发型向市场导向型快速转变,形成了以市场消费引导牛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

  在采访中呼图壁县委书记曾春雷说:今年呼图壁县继续实施“创建全国奶业30强县和中国西门塔尔牛之乡”战略计划,2013年末,力争出栏肉牛17.5万头以上、牛肉产量2.5万吨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28亿元,占大农业比重的59%,农牧民人均来自畜牧业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到2015年末,全县农牧民来自畜牧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其中,来自牛产业的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2%,全县农牧民人均达到一头奶牛和三头肉牛,将呼图壁县打造成为中国西门塔尔牛之乡,建成新疆西门塔尔种牛示范县。

信息来源:新疆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