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日益演化为全球经济衰退,中国政府强力启动了刺激内需计划。一年前开始的宏观紧缩政策出现了大逆转,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
国务院出台的新措施将在未来两年内新增加约4万亿元的投资,相当于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9.2%,约相当于每年拉动真实GDP增长2个百分点。
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主要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从以上国务院十项措施看,扩大投资仍是其主要手段,同时兼顾刺激国内消费。会议认为,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需投资约4万亿元。
为加快建设进度,会议决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
对于投资资金的来源,国务院会议并无详细说明。但从今年四季度的投资安排来看,中央投资与地方和社会投资资金的比例是1比3,此比例和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央投资与地方和社会投资的比例大体一致。
和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类似,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国政府依然首选了强力启动投资的政策措施。“但本次投资涉及的范围更广。”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马力强对《财经》记者说,这次扩大投资的范围,重点涉及农村和民生领域,而1998年那一轮投资扩张涉及这两个方面较少。这是这次扩张投资拉动内需的最主要的特点。
具体表现,国务院十项措施的第一项,即为“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第二项为“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另一个和改善民生有关的重要投资领域是医疗和教育,会议提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11月2日至4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把保障性住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等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领域,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双赢。
但此次国务院会议十项措施,直接针对促进消费的政策并不多,和10月17日国务院会议一样,本次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主要是针对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一是增加农民收入。政策手段是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等标准;二是提高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财政支持,政策手段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另一项增加居民收入、能够直接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的减税措施¬——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没有列入政策调整的内容。可见,在拉动内需的政策选择上,政府依然偏向选择可“立竿见影”的扩大投资的方式。但今年前三季度就业者人均负担的月消费支出,已接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2000元。而就业者人均负担的月消费支出,是财政部自行确定的调整“起征点”的依据。
最近一次提高个税“起征点”是在今年3月。因此,在明年召开“两会”时,政府再次提高个人所税“起征点”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窗口。今年12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召开年内最后一次常委会会议,预期届时财政部将受国务院委托,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议案,幅度预期至少从2000元/每月提高到3000元/每月。如果接近年底,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恶化加剧,“起征点”大幅提高至5000元/每月也是一项很好的选择。
作为惟一的减税措施,国务院会议决定,将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自2004年7月开始,实施已四年多的增值税转型试点,终于宣告终结。这也是今年企业所得税法“两法合并”改革后,又一项重大的税制改革和带来减税效应的政策。
国务院会议并没有说明增值税转型全国推开的具体时间,考虑到税收征管的便利和必要的改革准备,从明年开始实施较为从容。但考虑到经济形势危急,从四季度即开始实施增值税转型,对社会资本立即扩大投资是无可替代的激励,若从明年开始,社会资本投资会选择等待。在目前金融危机蔓延和全球经济衰退下行情况下,企业扩大投资非常谨慎,政府投资势必要先行,增值税全国转型在四季度即刻实施,也可大幅降低政府投资负担,增强政府资金的杠杆效应。
国务院会议强调,“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由此可见,政府启动投资的愿望非常强烈。对扩大投资的步骤,会议提出,“要优先考虑已有规划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工程进度,同时抓紧启动一批新的建设项目,办成一些群众期盼、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重大的大事。”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马力强对《财经》记者说,此前,发改委系统已加快了投资项目的审批或核准的进度,调整了此前为控制投资收紧的条件,比如适当降低了对一些项目投资资金规模的要求。“首先是加快放行有规划的项目,但投资需要的程序没有改变,比如,投资项目仍须通过环评。”因此,决定扩大投资后,不一定立刻对经济增长带来贡献,会有滞后。
在国务院所列的重点投资领域中,交通是一个突出重点,会议提出要“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马力强介绍说,另一个特点,是本轮扩张投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扩张投资必须有利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不是“遍地开花”上项目,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仍会受到严格限制。“虽然亟需拉动内需,但决不会放松节能减排的要求。”马力强说,“十一五”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是约束性指标,不会因目前面临的压力而有所放松。
国务院十项措施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位列第五项。具体内容有,“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这些政策措施表明,环境保护工作随着经济放慢将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一方面,一些高污染企业减产有利于污染物排放的减少,另一方面,治污投入的增加可以缩小长期以来环境保护投入的欠账,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或出现拐点。
与1998年开始的投资扩张另一个重要区别,是本次投资扩张,包括地震灾区重建。国务院会议提出,要“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今年5月21日,为支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08年中央财政先安排灾区恢复重建基金700亿元。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同意国务院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调用了600亿元。
因此,目前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还有432亿元可用余额。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08年11月3日12时,中央财政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775.68亿元,其中,用于应急抢险救灾资金372.43亿元,灾后恢复重建资金403.25亿元。
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经测算,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约为1万亿元,中央财政按照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30%左右的比例,建立中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
11月5日,发改委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估算总投资1200亿元,重点用于教育、卫生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公共服务领域基础设施,统筹并有序地恢复完善社会福利、就业和社会保障、广播影视、基层政权等公共服务设施。其中教育、卫生领域的公共服务设施重建估算投资达677亿元,超过总投资的56%。
按政府的恢复重建规划,中央财政每年需支出1000亿元用于重建。因今年完成预算收入应无大碍,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32亿元的余额,调入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基金应在预期之中。
因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资,基本需要政府投资,在地震灾区财力有限的情况,要加快恢复重建,中央政府必须加大支持力度。
本次国务院会议决定,今年四季度中央投资扩大100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按照灾区重建投资进度推算,四季度增加的中央投资,预计有500亿元左右用于恢复重建。
据2008年中央预算,今年预算内中央建设投资安排了1521亿元。根据国务院的决定,财政部8月又追加国家发改委2008年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预算指标28亿元,专项用于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生猪良种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上本次增加的1000亿元投资,今年中央政府投资总计将达2549亿元。
按中央投资与地方和社会投资1比3的比例,未来两年总共4万亿元中,中央财政出资约为1万亿元。这一刺激投资的规模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的规模基本相当,在1998年-2004年间,中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如果这1万亿的中央财政开支也是通过发债的方式募集,财政赤字有可能从去年略有盈余,到2010年攀升到GDP的约2.5%左右。
新出台的10项措施对稳定明后两年的经济增长将发挥重要的作用。4万亿元的新增投资相当于2007年13.7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9.2%。假设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新增投资约为今年固定资产投资的23%左右。由于中国投资占GDP的比重约为45%,再考虑到4万亿元投资分两年完成,可每年加快投资至少10%以上,即使未来两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保持在5%左右,投资的额外增长可拉动GDP增长约2个百分点左右。如果这些政策措施能够落实,明年经济仍有望保持8.5%左右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