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鹿业在世界范围是一门新生事业。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以鹿茸为主产品的养鹿业,是世界最早的,西方国家在70—80年代才建立养鹿业,最初完全为肉用开发。1987年国际鹿茸市场形成后,我国鹿茸独步市场成为先驱,引起西方国家养鹿业开始转向于取茸加盟,以至形成现今争相以鹿茸出口的激烈态势。
我们注意到,有关鹿业,国际学术界掩盖了一种真相。例如:8年前有西方学者来华演讲,认为养鹿业方向有肉用和茸用两种,而最具前途的是肉茸兼用。然而,近年,国际鹿茸市场竞争加剧,随着西方国家鹿茸占据了绝对优势,其主持的国际学术研讨又全都以鹿茸产品为主调,而对中国鹿业曾做出的贡献只字不提;在国内鹿业学术界还没有关心过。如果不理会这些篡改的评论,西方鹿业界会认为是他们带动了世界养鹿业的发展。
新千年以来,我国鹿茸出口量从颠峰落下来,已被后来居上的新西兰、加拿大美国鹿茸所替代,值得反思。其中要领会的,西方养鹿国家移植了我国养鹿业茸用化知识,并当成法宝使用,短时间转化为如此突出的成果,要弄清贡献出的茸用化知识都是什么?为何自身由强项而弱化,这是很重要的。
我国鹿业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对其前因后果应有个确切的认识,并由此来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内部措施,开拓创新,再铸辉煌。
1 我国养鹿业的创始和贡献
世界养鹿业的建立与发展是近代和现代人的事情,我国养鹿业从开创至今,一直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古人也曾对规模化养鹿有过尝试,但历史上无业承传。猜想个中原因,可能与现代人开展养鹿志趣不同,也能找到证据。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养鹿基业,这是有背景的。中华民族祟尚鹿茸,认为应用于人体有益寿延年的保健作用和功能,并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美中不足的是,过去全靠狩猎而得,来之不易,质量也无法保证,而且太珍贵,并非一般人能应用。为此,基于鹿易驯养成规?;?、鹿茸再生性、循环性生长、可连续得到的特点,由国家出资建立了饲养基地,且取茸获得成功。此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饲养场,形成了一门产业,可以说,建树颇深,功德无量。这些建树,概括有以下3点,对外也起着支援性的贡献。
1.1 养鹿业定位为茸用 以鹿茸为主产品的定位,是我国养鹿业的基本特色。在不伤鹿的前提下,产品可以连续多年获取,后面联结着广大消费者市场,可永续经营。全国各地的养鹿场,无一不是以这种模式存在。
1.2 鹿茸产品规格分类进入70年代,我国各地开展养鹿已有相当规模。由此,出台了国家级鹿茸产品规格标准,做为鹿茸鉴定标准投入商业应用。其分类是:将梅花鹿茸规格分为5种,即:二杈、三杈、初生、再生、砍头茸(砍二杠、砍三杈),每一规格又按单枝重、形状、品质综合评定,确立出1、2、3个标准等级,不够标准的列为等外;马鹿茸亦分锯为莲花、三权、四权、初角、再生5种规格,每个规格依其单枝重、形状、品质综合评定,确立了头茬茸1、2、3三个标准等级,不够标准的,列为等外。两种鹿茸合起来为10种规格30个标准,亦称为鹿茸产品质量体系。这种分法是科学的,传到国外,变为世界通用,连名词叫法电未改变。1998年买方市场提出并加进了鹿茸内在质量的学说概念,这是很重要的补充。但并没有打破原有的分类原则,包括西方鹿茸按标准收得嫩一些都不算打破,仍在照常使用。
1.3 产品加工中国传统的集大成的鹿茸加工方法有5道工序:煮炸、烘烤、风凉、回水、煮头。做起来很复杂,每道工序学问无穷??此萍虻?,但是制作出来的成品鹿茸达到保型、完好、不变色,极不容易。该方法外国拿去后,曾想打破这些工序,尽管科学技术比较发达,但最终还是回到了这些工序上来。不过,他们现在对这些工艺的理解程度、掌握的数据以及设备上的改革已有独到之处,反倒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看来,我国鹿业的这3项建树,依然是养鹿业市场化的支撑点,可谓之理论大系。这3方面研究的深透与否,直接关系鹿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尤其质化竞争时期更是如此,掌握核心技术最重要。
2 西方养鹿业追随中国养鹿业模式
西方国家养鹿业普遍起步较晚。率先开展养鹿的是新西兰,建业于70年代。进入80年代,相继建立养鹿业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最初阶段都定位于肉用型。西方养鹿国家建立养鹿业之所以较晚,缘于背景不同。西方国家法律法规原本不允许养鹿,更谈不上将鹿茸作为商品。新西兰之所以养鹿早些,是因为境内野鹿为患。据统计,岛内多达700万只野鹿,争食草场,损坏林木,已构成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危害:政府曾每年下达一定计划,组织狩猎活动,但无济于事。所以,允许开展试养鹿的背后,有政府的默许,希望成为成功之路。此举也诱发加拿大、美国等许多国家建立起养鹿业,都想达到开发利用的美好愿望。为了争取到养鹿业的合法地位,避免干预,这些国家的养鹿联合会为此事向政府进行论证,做可行性分析,作为提案,改变了法律法规。政府将养鹿业正式划归狩猎局规划发展,这一系列的改变是80年代末完成的。可以说,对养鹿业而言,这一改变为开放政策,对养鹿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怎样从肉用型向茸用型转变。从表面看起来,鹿是大型食草动物,具有性情温和、合群性强、易驯养、易繁殖的特点;但经营一个阶段后发现,鹿生长期较长,消耗太多,出肉率低,无利可图,即使科技发达,解决这样的问题仍不太容易。那么,是什么使他们“柳睹花明又一村”的?自然是中国的养鹿经验。1987年后,国际鹿茸市场已经形成,他们通过观察,发现中国鹿茸出口热销,很有吸引力,便茅塞顿开。于是,从90年代初,他们就向茸用型转变了。从他们自己的描绘中看,也是从90年代初开始搞鹿茸的,但不提是采用了中国的经验。实际上中国的“3个建树”,已“中为洋用”了,加、美两国鹿业全转了型。新西兰鹿业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由于鹿种欠佳,通过筛选改良,自然淘汰,保留了以茸用为主、肉用为辅的做法,这就是所说的“肉茸兼用型”;英国鹿业保守未转,以后变得没有名气;澳大利亚也转型了,但养鹿数量有限,质地较差,茸用化竞争有所失利,近年有所收敛。
世界上养鹿取茸的国家还有许多。值得着重提及的是俄罗斯,近年,鹿业恢复很快,鹿茸天然质好,是强有力的竞争者!其他一些国家鹿茸产品多不规范,竞争力相对较弱。 瑞典养鹿是游牧式,规模庞大,品种为驯鹿,不取茸,是唯一典型的肉用型。
由此可见,世界发展起来的养鹿事业,绝大部分都走上了中国模式的茸用化道路,也因此得到了实惠。国际鹿茸买方市场在东北亚,供方则来自大洋洲、北美、欧洲和亚洲地区,在这里交易的鹿茸产品愈来愈多,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国际鹿茸市场已走向成熟。
3 鹿业出现反差的原因分析和建议
这里的反差是指新出现的拥有产量、质量、价格、销售量、回报情况的反比差。如果说,在1997年前,对手还没有成长起来,我国鹿茸出口盛极一时、处于王者地位的话,那么,新千年开始之后,就完全改变了格局。新出现的对比情况是:新西兰鹿茸年产量至少上升到我国年产量的3倍,加拿大、美国加起来也2倍于我国鹿茸产量,质量、价格都成了反比。而我国因鹿茸质量不高,解支锯段,只能售出产量的一半,自然失去宝座,向后排位。这种反差主要是环境因素和品位化管理不够所致,这可由中、西方鹿业现状比较中看出来。
3.1 环境因素上的反差 即法律、政策、制度对鹿业的界定所致。也是历史的巧合,上世纪80年代末,中、西方出现法律、政策、制度、首次对养鹿业进行界定的发生时间相同,都是从没有到与以前持相反的立场,而内容却大相径庭,这等于带来不同的环境因素。
西方一些国家法律政策对鹿业的界定,前面巳作介绍。需补充的是,西方将鹿业交给狩猎局管,不圈定为?;ざ韵螅参椿樾竽烈担巳≈行?,差异在此。另外,对鹿茸产品也不界定为濒危动物产品,学术上成立。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养鹿国家是鹿茸生产者,而不是鹿茸消费国,至今为止,欧、美人种对鹿茸仍尚未认可,而是完全用于外销。假如说养鹿业定位于?;?、鹿茸也是濒危产品,肯定干不成这个买卖,更不要说发展,早已“胎死腹中”。他们正是抓住了这点,加上市场有利、大干快上而成了后来居上者。
我国的鹿业环境变化说来话长。90年代前是宽松而无界定,90年代后却一下子发生了180°的大转向。 1988年颁布《野生动物?;しā分?,相关部门的文件对鹿业有两条新规定:一是,将鹿的养殖按?;ざ韵笳魇崭叨畹奶夭埃坏诙醺丶?,将鹿茸圈定为濒危动物产品管理,实际代替了法规的作用。文件下发后,管理政出多门,并严格执行起来。做法是,先到有关部门办理鹿茸产品准运证,并有时间性限制,持证运送鹿茸出地区境、省境(区境和省境为两种不同证件),否则予以罚没,根据情节不同还要治罪!于是每年各地都出现有查出、罚没、治罪的案例。办准运证要花钱 “买单”,因此,鹿场和买方长期转入了隐性交易,不是失手,就是就范,覆没者经常有之。行业受到不公正待遇,鹿场没有名份地位,封闭太死,日渐走向不景气。就这样,目前为止,已持续执行10余载,鹿业人怨声载道,显得无奈,认为这样下去对养鹿业没有益处。
质疑有下列6点:①产生的背景。改革开放的确是国策,但《野生动物?;しā返墓?,有关部门对鹿业出台这两条规定太牵强,是一种职业病表现,割裂了养鹿业的历史,养鹿业非但未享受到改革开放政策,反而被束缚起来。②两条规定相互矛盾。既然允许养鹿业存在,却又按国家保护动物对待,而且把鹿茸产品列为濒危产品来禁运,实际上仅仅是“买单” 而已。③用简单的两条规定作为鹿业法规,看不出高瞻远瞩和思路,而且权力和责任分离,用权过当,可谓责任是抓小放大。抓小就是按规定办证;放大就是这些年来放弃对鹿业组织管理、放弃行业标准、放弃建立市场秩序,全都放任自流。④执法者公信度和自律性不高,罚没货品去向不明。⑤鹿业面临国际市场有利机会和民营化进程,秩序混乱,受损严重,作茧自缚,把市场和机会让出去,却心安理得,得过且过。⑥不收集、使用信息来充实,改进,一拖10余年未变。在观念、体制和职能方面,把鹿业看成是被管对象。
环境因素是影响和制约鹿业发展的主要方面,过去,我国鹿业是“这边风景独好”,现在已岌岌可危。
3.2 品位化管理上的反差西方国家鹿业和我国鹿业,对“3个建树”理解不同,做法各异;因此,就产生了差别,这正是品位化管理的差别。西方鹿业长于科学管理,对“3个建树”理解比较深透,富有创意,不断革新,加上管理井然有序,经三段式创造出来的鹿茸产品技术含量高,这与做到生产控制、产品控制、质量认证很有关系。其理念和做法是:产品 指鲜鹿茸,收锯下来规格标准就已确定了。鹿场不加工,只能以冻鲜状态出售,从而由控制规格标准入手挖掘合理的效益,这是注入的第1道技术含量,规格标准要正确。
品牌 由拍卖公司来做,集合起来的冻鲜鹿茸,仍不做加工,而是整理出规格、标准不同的定型化品牌(权威性分级),直接拍卖,海内、外均可投标选购,建立诚信和周到服务。
品位由专门的鹿茸加工厂来做。加工厂从拍卖公司投标进货,加工的每批茸都要报请专管部门的监理并在食品卫生法监督下进行。有向外经销权,只限于干鹿茸。以上体现了产业化的分工,且制度和监督透明,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必须有序地运作,以保证质量为前提,为求产品放心、顾客信得过。
优良产品体现出先进的制度化管理。以新西兰为例,鹿业构架组织如下:由农业部领导下的狩猎局(半官方)司管鹿业,由鹿业协会选出的精英组成领导班子开展工作,双管齐下,集思广益,抓好鹿业每一件大事,包括行业标准修订及其贯彻落实、鹿业规划、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以及前沿问题的解决,有业绩考核,不称职即改选。统一鹿业协会下,有养鹿协会、拍卖协会、加工茸协会、肉业协会,大家都把协会看成“服务之家”,有事找协会,得到很好的服务。从横面看,鹿业由4大经济实体组成,即:养鹿场、拍卖公司、鹿茸加工厂和鹿肉业公司,各经营范围运作不乱,敬业是求得生存、发展的基本信念。
而我国鹿业总量庞大、历史悠久,却仍然保持着传统、分散的、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状态,大业组织只是虚无的抽象化名词;行业标准(主要是鹿茸产品规格标准)制定已18年,仍无修订和贯彻措施,监督机制也不存在。换言之,谁投资谁受益,放任自流,每个鹿场都是中心,集自产、加工、自销于一身,单打独斗,不免自生自灭现象严重。产品旺销时,不受约束的粗制滥造;以致市场饱和质化竞争时,产品对接能力差,品牌和品位观念未能树立起来,患上了市场适应不良症,经常遇到买货商善意指出质量不合格,还不准锯开看内在质量的现象,结果谈不成生意。生产方却说,你不买,还有人买。我行我素,坚持混级卖,把质量和价格差不当回事,故出现了恶性循环。不明白把全部风险挑起来,实际上是在和自己过不去。鹿产公司倒不少,但没有承诺,只是简单地买进卖出,不是订单关系。所以,鹿业呈现出的是破碎、纵横都不存在章法、制度的联系。
再就是鹿业学术研究和研讨会的评价问题。从发表文章和多次自发召开的研讨会来看,对“3个建树”缺乏理解,老是在饲养管理、繁育、疾病防治这些常规技术方面打转转,钻进牛角。忽略了另外两个很重要的建树,将其束之高阁,步入误区,因而引导有错:甚至对第1个建树理解也不全面,不提人均产值,如何出效率、出效益。主持者所谓面向养殖户做培训,这种说法不能成立,无疑在降低鹿业水平,对品位化管理没有帮助。
以上,在同国际新手的对比中,不难看出,鹿业不是存在行业老化问题,主要是行业小生产遍生,缺乏系统工程化管理和宏观摆正。要么任其滑落,要么克服模糊观念,强化管理,二者必择其一,50年创造一个行业不容易,眼睁睁地看到西方国家也看中此业并后来居上,我们远远落后于西方,令人惋惜!鹿业人心情沉重,不希望如此。
世界鹿茸消费市场有限,现在洋鹿茸又以强势头涌现,该如何应对?主意首先应由鹿业组织来拿,鹿场、公司、个体户来响应,但是这个组织尚未建立,所以,全业应尽快催生出行业组织。
洋鹿茸和地产鹿茸在性质上无区别;但是,原生和后续不同,代表着传统文化和事业精神。所以,气质得争!我们并非巳丧失机会,重要的在于观念、思路和方法问题。
近3 年来,鹿界刮起了振兴的旋风,挺有劲味!就是以“鹿场+公司+鹿茸加工厂”新方式操作,打破每个鹿场和小作坊加工鹿茸产品的习俗,验证方法有效。大部分鹿场出现改售鲜冻鹿茸,规格标准显著改善,感知到有利、合算、化解风险快、旧做法过时了。公司和投资者兴建的设备一新的加工厂,承担了风险,也提高了产品质量,能够抗衡,加上精明运作,收益不凡;尽管个别的出现市场炼化不够,回报欠佳,但并没有泄气。迫切需要的是,行业要有整体组织,建立规章制度,以此为靠山,防止闪失,冲出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