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拥有种类丰富、种质特异的畜禽遗传资源,畜禽品种数量约占全球已知畜禽种类的1/6,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2004年),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主要有猪、鸡、鸭、鹅、特禽、黄牛、水牛、牦牛、独龙牛、绵羊、山羊、马、驴、骆驼、兔、梅花鹿、马鹿、水貂、貉、蜂等20个物种,已认定畜禽品种(或类群)576个,其中地方品种(类群)426个(占74%)、培育品种有73个(占12.7%)、引进品种有77个(13.3%)。至今,这些品种仍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中,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素材,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成果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保护畜禽遗传资源,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开发利用畜禽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1995年开始,国家启动了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国家财政每年拨专项经费用于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事业。根据“重点、濒危、特定性状”的保护原则和急需保护品种资源的分布情况,重点围绕农业部公布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开展保护,同时适当兼顾一些濒危的省级保护品种。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对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视,从2001年开始,用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的中央财政经费显著增加,截至2006年底,农业部实施了407个保种项目,共投入12195万元。在农业部公布的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中,有88个品种享受过中央财政保种补贴(占63.8%);在全国所有畜禽品种中,有131个品种享受过中央财政保种补贴(占22.7%)。初步建立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上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一批种畜禽场。到80年代,国家投入上亿元资金在全国各地建立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优良地方品种保种场和种公牛站。
“八五”期间,农业部又确认83个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对一些优良地方品种保种场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各省、地、县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特点,也建立一批地方种畜禽场,划定保护区,制定保种方案和进行良种登记,有计划地开展保种选育工作。“九五”期间,我国又启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项目,通过实施“畜禽良种工程”项目,先后建立100多个重点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根据“重点、濒危、特定性状”保护原则,采取原产地保种和异地基因库保存相结合的方式,抢救独龙牛、荷包猪、鹿苑鸡等一批濒临灭绝的畜禽品种,100多个重点遗传资源得到保护,初步建立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开发利用取得初步成效
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同时,注重畜禽遗传资源的选育和产业化开发工作。近10年来,运用现代育种技术和手段,选育一大批新品种和专门化品系,形成育种、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畜禽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使许多畜禽地方品种的主要优良性状得以保持,生产性能有较大提高。如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质黄鸡就是由国内地方鸡种培育而成;利用地方猪种培育的苏太猪等品种已成为目前一些地方主要的杂交亲本;经选育的绒山羊的产绒量提高了近1倍;绍兴鸭、金定鸭的产蛋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九五”以来,已通过审定的国家级畜禽培育新品种、配套系达42个,其中绝大部分是以地方品种为素材培育而成的,并得到大面积推广运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畜禽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形成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和特色化,为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做出重要的贡献。
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不足
尽管我国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长期以来,由于单纯追求畜牧业发展的数量,忽视其独特的资源特性和生态意义,缺乏对畜禽品种资源的足够认识,普遍存在“重引进、轻培育,重改良、轻保护”的现象,再加上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落后,致使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
资源数量急剧下降。为了满足人民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我国相继引进大量的外来高产品种杂交改良国内地方品种,受外来高产品种强烈冲击,我国许多畜禽品种数量逐渐减少或消失,这种趋势随着近年大量引种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而进一步加剧。据统计,全国有40%以上的地方品种群体数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相继有44个地方品种被确定为濒危资源,有5个品种为濒临灭绝资源,17个品种已经灭绝。
保护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起步较晚,起点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保种体系不健全,设施陈旧,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开展保种选育工作的难度很大,部分畜禽品种的优良性状严重退化或丢失。保种场的管理体制滞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对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对地方品种的优良特性认识不足,挖掘不够;以现有畜禽资源为素材,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缺乏创新机制,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经济优势。
对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建议
当前,我国畜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迫切要求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放到突出位置,要求切实保护、利用好现有畜禽资源。
依法保护,科学利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依法保护和利用我国畜禽遗传资源,逐步形成以保护促开发、开发促保护的良性循环。
统筹规划,健全体系。根据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建立国家和地方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保护体系,构成以活体保种和生物技术保存相结合的保护模式。
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在区域布局上,原产地保护和异地集中保存相结合,在产地建立保种场和保护区,对珍贵、稀有、濒危的畜禽遗传资源实行重点保护。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以国家为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参与保护、开发和利用,形成多元化保护与开发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