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第九届双流黄甲麻羊节将隆重开幕。如果说文化是麻羊节的“魂”,那么以“麻羊文化”拉动产业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这才是黄甲镇每年举办麻羊节的最终目的。
“千年麻羊乡、现代工业镇”,这是黄甲镇领导班子的思路定位。这个因麻羊而闻名的小镇如今正在以“麻羊经济”为龙头,努力打造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综合示范区和全市新亮点。
让麻羊成为黄甲的代名词
羊是与上古先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食物,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影响着我国文字、饮食、道德、礼仪、美学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化是人心理、情感和思想的表现,对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建构,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和制度的设立功不可没。羊文化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
利用传统羊文化,结合黄甲本地历史人文底蕴,把“麻羊文化”做深做透,让人们提到麻羊就想到黄甲,正如提到泡菜就想到韩国,提到汽车就想到德国一样,彰显麻羊之“魂”的魅力,任重而道远。
麻羊领头 奔向“现代工业镇”
而这个过去以养殖、传统农业为主的小镇并不甘心靠养麻羊“偏居一隅”,正在以“麻羊经济”为龙头,打造“现代工业镇”,逐渐融入大都市。
2007年,黄甲镇围绕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双流县以“35223”为核心的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发展思路,狠抓“三新突破年”各项工作,认真执行《中共双流县委 双流县人民政府关于统筹“三个集中”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构建和谐双流的决定》文件精神,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工作,打造“现代工业镇”。
据黄甲镇党委书记罗中华介绍,黄甲镇上半年完成工商税收980万元;全镇固定资产投资15600万元,其中工业投资8500万元;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实现3619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46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完成198万元;技术改造投资完成3000万元;招商引资总到位资金26378万元;为工业集中区引进项目到位资金10008万元;工业续、改、建到位资金14970万元;市外内资到位资金7500万元;出口创汇75万美元;农业招商到位资金600万元。
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全力打造特色产业,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目前,全镇规模经营50亩以上的有7个,100亩以上的有6个,1000亩以上的有1个,全镇规模经营农用地面积达4700亩。
规模经营集中四种方式:一是巩固黄甲麻羊产业,发展现代养殖业。抓住麻羊产业优势,率先成立了麻羊产业合作社,并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眼点,以打造“一村一品”为出发点,选择地利条件优越,山坡地占土地面积二分之一的本镇一里坡村为麻羊代养基地,同时在原有麻羊养殖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更多优惠政策,不断壮大麻羊产业规模,在一里坡村完成麻羊代养1176只,代养户30余户,其中麻羊规模户养殖50只以上6户,100只以上2户,200只以上1户,400只以上1户。
二是引进农业产业化企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农业项目招商,实现土地向规模集中经营1250余亩。其中,成都吾尔康森林资源有限公司在一里坡村租地810余亩,大力发展麻竹种植;双流树根园林有限公司在一里坡村租地300余亩,用于绿化树苗栽种;在檬子社区建成双流县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占地140余亩。
三是发挥专合组织作用,助推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目前,黄甲镇共有专合组织4个,即黄甲麻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牧马山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黄甲冬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牧马山梨种植专业合作社。牧山梨规模经营500亩,冬瓜种植合作社规模经营1500亩,二金条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800亩。
四是依托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壮大集体经济。2007年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村(社区)有6个,双华社区成为年收入50万元以上社区。
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
大力抓好招商引资,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按照企业集群、土地集约节约的原则,统一规划、严格会审,高起点、多渠道向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引进企业。
一是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双流县招商引资项目会审及签约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及时将项目信息上报县招商办,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会审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招商引资项目会审及签约管理。
二是在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的同时,严格执行《双流县处理违规用地的意见》文件精神,镇党委、镇政府不断加大对违法违规用地处理的宣传力度,对企业违规用地、农户违章搭建下达自行拆除通知书,责令自行拆除。近年来,共拆除违章建筑9000平方米,确保黄甲用地符合“三规”要求。
三是镇党委、镇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向集中区集中的重要手段。2003年成立招商引资办公室、2005年成立招商引资促进中心,建立首问责任制、企业跟踪服务制、定期回访等制度,做到认识、人员、规划布局、基础设施、项目跟踪服务“五个到位”;采取代理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不断创新招商工作新机制,积极为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引进企业。
四是对黄甲境内集中区以外的企业,动员搬迁,全部入驻工业集中区。几年来,共引进、搬迁18家企业入驻工业集中区,到位资金6.8亿元,集中区基础设施投入4.5亿元,2006年企业向黄甲镇贡献税收突破1000万元,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2007年以来,向工业集中区引进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新大陆散热器有限责任公司、成都美创数码光学元件制造有限公司、成都西科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成都顿威新型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总投资2.3亿元,5家企业建成投产后,可为黄甲镇新增税收164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200个。
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
围绕各项拆迁,强力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黄甲镇按照同步推进、定位不同的原则,在王家场和双华场两个城镇安置拆迁农户。
为妥善安置,将双华场定位于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后勤服务区,将王家场定位于与工业集中区功能配套的精品小城镇,依托航空港工业集中区“空港新居”安置点,共修建安置房1176套,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859户,2931人。在航空港工业集中区拓展区建设、双华路迁建、机场二跑道建设中,严格按照规划选址,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确定了王家场社区“黄瓦居”、“空港新居Ⅱ期”两个统建安置点,可安置农户1096余户,3599余人,加上空港新居安置农户,2007年农民向城镇集中的集中度可达45%。
黄甲镇党委、政府把安置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再就业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努力为集中区农民服务,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极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大量拆迁户的入驻,促进了两个城镇快速发展。目前两个城镇完善了市场、广场、停车场、公厕、路灯、绿化、自来水、光纤、电话、天燃气等配套设施工程。
二是促进城乡充分就业。为解决集中区农民就业难问题,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城乡充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落实”。对全镇失业人员进行了摸底调查。做到“六个清”(失业原因、家庭和个人状况、社保关系、技能水平、就业意愿、安置去向);“四到位”(走访、关心、指导、安置到位),开展了“干群手拉手,就业一帮一活动”,由每一名机关和村(社区)干部落实帮助1名农民就业。利用便民服务中心和空港新居就业服务中心,每天滚动播出就业、用工信息,成为农民的免费职介场所,通过服务中心帮助174人找到了工作,构建了就业新平台。
今年以来,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05人,新增就业岗位1050个;转移输出规模人数2816人,实现劳务收入约801.9万元;完成实用技术培训2915人,引导性培训412人,技能培训328人,创业培训30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3人;“4050”人员就业率达86.2%。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率达92.3%,城镇登记失业率1.9%,已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镇就业率为 95.2%。
三是全力推进城镇改造工作。年前,经成都市规划设计院设计完成了城镇改造方案,并经县规委会通过。镇党委、镇政府将城镇改造工作列入2007年重点工作。成立以镇长为指挥长的黄甲镇城镇改造工作指挥部,将城镇改造工作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进行目标考核。同时严格按照工作进度,实行时间倒排,确保10月底完成示范区工程。一系列有效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城镇改造工作,增强了城镇集聚力,为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镇改造一期工程已圆满完成,在全县21个城镇改造镇中,黄甲工程进度走在了最前列。
“三个集中”带来三大变化
一是产业格局的深刻变化。工业对镇财政收入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76%;服务业优势明显,占全镇产业比重的40%以上。一个以工业产业为主导,麻羊产业为依托,农业产业为辅助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链趋向清晰和完整。工业产业格局的形成,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二是经济形态的深刻变化。目前,工业税收是黄甲镇经济的主要支柱,2006年工业企业为黄甲财政贡献税收1000万元;农民收入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由农业收入转变为工资性收入,2006年转移输出劳动力3296人,实现劳务收入835.2万元。经济形态的深刻变化,为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在统筹推进“三个集中”进程中,黄甲镇无论是镇党委、镇政府领导,还是一般的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也随着“三个集中”的推进,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用心谋事、用心想事、用心干事”的工作作风深入人心,“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工作、特别能奉献”的黄甲精神已经形成。
双流县黄甲镇在建设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综合示范区和全市新亮点过程中,作为黄甲龙头的“麻羊产业”起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在大环境和政策方面也可谓占有天时、地利、人和。可以预见,农民向城镇集中后,农民变成了市民,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劳动就业等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收入更稳定,生活条件更优越,黄甲镇居民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