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离北京最近的天然草原,这里的生态环境好坏,事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农牧民能否安居乐业,更影响着华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关系到2008年北京能否兑现举办“绿色奥运”的庄严承诺。
1999年至2001年,连续三年特大自然灾害侵袭锡林郭勒,几十年积累的生态危机集中爆发,有近5万平方公里的草原“寸草不生”,境内浑善达克沙地沙化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每年以14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浑善达克与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公里,也是风沙一天的路程。2000年春天,27次扬沙、沙尘暴天气,使风沙长驱直入北京,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当年,温家宝、曾培炎等领导先后到锡盟视察,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亲临锡盟视察,做出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的重要指示,随后国家紧急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如今,6年过去了,锡盟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绿色答卷,绿色屏障已经紧紧锁定曾经风沙肆虐的“黄龙”,锡林郭勒草原,铺展开一幅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双赢,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画卷。
以退求进,“围封转移”锁绿筑屏障有这样一组数字:1949年,锡盟的牲畜总头数为166.98万头只,到1999年,猛增到1823万头只。草原还是这片草原,草原上吃草的嘴,却增加了10多倍!每头只牲畜平均占有的草场,从170亩左右减少到14.6亩。超载过牧是造成草原生态环境大范围恶化的主要原因。
减人减畜,给草原减负。2001年锡盟开始实施“围封转移”战略,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已经失去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对迁出区草场进行围封禁牧;对植被有一定再生能力的地区实行春季休牧或划区轮牧。同时,在全国率先推出草畜平衡制度,建立了盟、旗、苏木镇三级草原监理专业队伍与嘎查级群众管护组织相结合的草原监理管护体系。
西乌珠穆沁旗吉林高勒镇都日布勒吉嘎查58岁的达林太放弃了自由放牧、靠天养畜的传统放牧方式,2004年,在当地畜牧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家的1.15万亩草场被网围栏分成了10个小区,实行划区轮牧。通过2年多的休牧和划区轮牧,达林太家沙化、退化的草场得到了明显的恢复。“除了保护草场,轮牧还有很多好处,我家的草场每亩比以前多打了15公斤草,羊每天只在一个小区内活动,抓膘更快了,需要的劳动力也少了。”
通过几年的治理,锡林郭勒大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局部区域植被明显恢复。内蒙古草勘院卫星监测显示,锡盟草原植被平均盖度由1999年的30%提高到2006年的45%,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场植被平均盖度由17%提高到41%。全盟的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由2000年的27次下降到2005年的6次。锡盟人给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镶嵌了一道从东到西横跨5个旗县长420公里,宽2公里的绿化带,流沙基本被固定,形成了一道挡在京津地区与浑善达克沙地之间的绿色屏障。
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多伦县,是我区距北京最近的旗县,直线距离178公里,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牵动着北京、天津两地人民的心,他们也纷纷投入到草原生态建设中来。自2000年开展“治多伦一亩沙地,还北京一片蓝天”社会公益活动以来,收到京津两地人民的捐款600万元,对境内Ⅰ号沙带的8万亩沙地进行了综合治理,完成各类造林3.2万亩,建起了2008亩奥运林、大宝世纪林、博士林、情侣林、饮水思源林等一大批社会造林的代表工程。如今,站在朱镕基视察过的多伦县南沙梁,当年插下的黄柳沙障已长到一米多高,杨树、樟子松、云杉、侧柏俏然挺立;在一片片的生态精品工程纵横交错中,多伦县特意留下了一片沙地,让它见证历史。
锡盟的畜牧业已经开始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主动压缩牲畜头数的情况下,实现了牧民收入恢复性增长。过冬牲畜始终控制在800万头只左右,畜牧业产值由2001年的22.38亿元增加到现在的40亿元,牧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800元增加到3890元。
以转求变,“调整生产力布局”牧民大转移
据盟长荣天厚介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草原生态问题,主要依靠农牧民的转移,而转移农牧民的关键是要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农牧民子女的素质。把苏木学校全部撤并到城镇,就是使牧民孩子能够和城市孩子一样共享城市教育资源,受到更好的教育。到那时,会有更多的牧民从草原移到城市,从事新的产业,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的建设者和共享者。
不仅仅教育布局调整,让牧民受益,为让农牧民进城后无后顾之忧,做到移得出、稳得住,锡盟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的若干措施》,提出老年人进城养老、适龄儿童进城上学、青年进城创业、富裕户进城置业等促进人口转移的政策措施。通过“阳光工程”、“青年进城创业行动”,加大对农牧民培训,引导牧民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
随着政策引导和牧民认识不断提高,2001年以来,锡盟已有5万多牧民放下了牧羊鞭,进城闯市场,经营特色产业,成为家里有牧场,城里有产业牧商兼营的“新牧民”,还有些牧民彻底脱掉蒙古袍换上工人装,成为大企业、大厂矿的工人。
观念变了,草原绿了,钱包鼓了。锡林郭勒草原人又重新找回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感觉。绿色是锡林郭勒各族群众的渴望,也是全国人民的渴望,但绿色不是句号,在草原逐渐平复了生态之痛,锡林郭勒人的脚步将更加从容而坚定,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将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