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伊利股份2007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上半年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3.25亿元,较去年同期稳健增长17.55%,利税总和为8.5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37%:其中,实现净利润2.44亿元,并上缴税收6.13亿元,同比增长20.67%。总体而言,伊利在保持稳健增幅的同时,其17倍暴增的高端产品格外引人关注。
蒙牛今年上半年在液态奶领域频频发力,但由于国内液奶市场趋于稳定,以此为绝对支柱的蒙牛乳业也将放缓增速。尽管如此,伊利与蒙牛今年上半年业务的总额仍有望整体突破180亿大关。
显然,在当前拥有1500家企业的中国乳业市场中,执牛耳者,唯伊利、蒙牛两家。
细观两家乳业巨头半年来的动作和数据,二者不同的发展策略已初现端倪。
在伊利超高温灭菌奶连续9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的同时,伊利奶粉、冷饮、酸奶等高附加值产品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中,奶粉销售收入为12.96亿元,同比增长32.73%,其中国奶粉市场第一品牌的优势愈发巩固;冷饮销售收入为17.32亿元,同比增长24.79%,连续12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同时,液态奶的“金典”系列产品比去年同期增长17倍,酸奶等业务也同样呈现出强劲的爆发力,连续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伊利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表现十分突出,目前业已超过伊利业务总额的40%,趋近发达国家乳业巨头的业务结构。
高端产品的全线飘红,意味着伊利集团完成了持续多年的业务结构战略升级,为高端产品的后续发展释放了更多空间。
与此相对应的是,以液态奶起家的蒙牛乳业,奶粉、冷饮和酸奶等领域暂难和伊利比肩,但其在液态奶上表现出的迅猛增速,仍使其主营业务收入和增长比率皆呈现一副大好局面。专家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液态奶仍将是蒙牛赢利的绝对主力。但这位专家同样担忧:过度依赖液态奶的业务结构,将在一定程度上为蒙牛发展带来风险。
如果用速度衡量中国乳业“双寡头”的发展,蒙牛的发展势头相对更快,如若比较整体赢利和管理能力,伊利集团则高出一筹。
发展速度反映了二者发展策略的不同,但税收待遇的区隔则成为了良性竞争的阻碍。据悉,作为我国乳业巨头中唯一一家内资企业,伊利每年企业所得税的税赋率是31%。仅今年上半年,利税总和便逼近10亿元,但其纯利润仅不到2.5亿。而蒙牛则因尽占“外资企业”和“国家级贫困县企业”的优势,企业所得税的税赋率仅为8.1%。去年一年,蒙牛的净利润高达7.27亿,而伊利的纯利只有3.45亿元。二者相较,虽然伊利在利税总和上占优,但纯利润却处于下风。
专家分析,重税无疑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内资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也使得外资、合资企业在获得更大利润空间的同时,有充裕的资本进行营销投入和价格战,从而实现对内资企业的打压。
随着2008年的临近,奥运能量将会得到更大释放,围绕奥运启动的系列活动将产生巨大的市场拉力。再加上伊利自2006年以来连续进行大规模产能投入,其效果将在接下来的2-3年中显现。未来3-5年之内,伊利仍将以稳健的增速引领中国乳业的健康发展。
显然,伊利业务结构健全,而蒙牛的液态奶更有优势,中国乳业双雄分踞的局面渐趋明显。目前国内市场趋于稳定,但国际乳业巨头的强势进入,使得中国乳业限于本土一隅的“第一”之争显得微不足道,无论是伊利的“全能冠军”还是蒙牛的“液奶冠军”都已没有意义,本土品牌的国际化战略已势在必行。
今年7月,伊利生产的黄油首次出口海外,并且市场反馈良好。伊利借此成功实施了用高端产品进军海外的市场战略。一月后,蒙牛乳业则借路“新鲜线路”公司,共同拓展俄罗斯市场,将于下半年以液态奶进军莫斯科。
面对国际乳品企业的强劲挑战,伊利与蒙牛显然必须共同发力,才能最终使得中国乳业傲立于世界强手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