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本报针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报道,引起养殖行业的普遍关注。个别养户反映的注射蓝耳病疫苗后死猪的现象是偶然发生,还是普遍存在?是否疫苗质量出现问题?农业部推广的新型灭活疫苗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中小型猪场在防治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本报记者针对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内研究猪蓝耳病的多位专家。专家们一致建议,目前接种疫苗是防控猪蓝耳病疫情的首选措施,养殖场(户)应该及时注射疫苗,加强免疫强度?!?
新型灭活疫苗效果值得期待
广东省农科院兽医所所长王贵平教授认为,出现注射疫苗后猪只发病、死亡的情况,主要原因可能是猪只在接种疫苗之前已经感染了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病毒在猪体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繁殖,这个时候接种疫苗引起的应激反应,就会为病毒的发病“推波助澜”。因此,出现这种情况基本上不是疫苗质量的问题。
王贵平表示,针对目前出现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毒株,原来在市场上流通的蓝耳病疫苗效果都不明显。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最新研制的新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是利用去年猪高热病疫区提取的猪蓝耳病变异毒株作为种毒,其临床试验效果良好,目前正由6家企业紧急生产,其在临床应用的免疫效果值得期待。
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教授则认为,农业部推广的新型变异毒株的灭活疫苗,在实际生产中的免疫效果如何,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对其他蓝耳病病毒毒株的免疫效果如何,同样缺乏实际效果的检验,而蓝耳病病毒本身变异性强。不同毒株之间的交叉免疫保护效果不是很好,这也是防治蓝耳病的难题所在。
农业部(广州)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樊福好博士表示,接种疫苗只是防控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权宜之计,市场上个别厂家的产品也存在着灭活疫苗灭活不完全、弱毒疫苗混有强毒的情况,建议养殖户在选用疫苗产品时,一定要慎重。
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经理史岩认为,到目前为止,生产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蓝耳病防治方案,基层兽医专家比较认同蓝耳病弱毒苗的使用效果。
樊福好等专家分析,弱毒苗虽然在实际效果上会好于灭活疫苗,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使用弱毒疫苗容易感染原来没有病毒的猪场,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推荐使用灭活疫苗。王贵平表示,目前针对新变异毒株的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弱毒疫苗由于实验周期长、生物安全评价低等原因,没有得到农业部的推广使用。
管理漏洞给疫病暴发提供温床
专家们表示,新型疫苗的生产周期至少要1-2个月,在这个时期内,中小型猪场的蓝耳病有效免疫尤为关键。
从去年夏季猪高热病暴发至今的疫情分布规律分析,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主要集中在中小型猪场和散养户,而这些养殖场(户)的一致特点是:饲养环境恶劣,管理条件差。
王贵平认为,这表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与养猪场的饲养管理环境密切相关,正是中小型猪场和散养户在生产管理上的漏洞,给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提供了暴发的温床。饲养环境恶劣、饲料原料质量差、滥用抗生素和乱用疫苗,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猪只机体的整体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下降。据介绍,目前国内猪场蓝耳病的感染率比较高,大多数并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一旦病毒发生变异成为高致病性毒株,就会引发疫情。
王贵平分析,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种猪引进。因此,在目前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中小型猪场必须严格把好种猪引入这道关,同时改善饲养环境,提高饲料原料质量,使得猪只本身的免疫状态提高。
杨汉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抗生素对蓝耳病肯定没有效果,使用抗生素不但不能缓解此病,反而加重病情,加速猪的死亡,因此对已经发病的猪使用抗生素应该谨慎。同时他建议可以考虑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中草药或一些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制剂,有助于提升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樊福好也表示,减少养猪生产中抗生素的使用,减少过多种类的疫苗接种,是提高猪群免疫水平的有效途径。
杨汉春分析,蓝耳病很难从猪场中彻底清除,流行过后会稳定一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去年发生过疫情的猪场,至今对哺乳仔猪、保育猪以及繁殖母猪仍有危害存在,因而发病后的猪场和地区仍要重视加强防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