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快餐2个小时qq_附近100元一小时_同城200带吹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行业动态

加速草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来源:新疆畜牧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6-12-28

    草业是近年来崛起的一个新兴行业,是飞速发展的朝阳产业,这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草种业、牧草种植业、草产品加工业、草坪业、草原特色产业等共同构成了现阶段我国草业主体框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草产业已具备相当规模,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首先,草种业有所发展,2000-2003年国债资金投资建立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草种基地,生产适应性强、生长表现良好的牧草种子,促进了牧草种子的国产化。近年来,公司介入,投资兴建牧草种子生产基地,组织农户生产牧草种子,加快了牧草种子产业化的步伐,草种依靠进口的局面得到了改善。第二,随着对草原生态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人工草地面积逐年增加,草产品加工业也在不断发展,对我国草食动物的发展和畜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强有力的推动,也成为减缓饲料粮压力、解决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1990年我国人工草地面积仅为866.7万hm2,到2004年底统计,全国累计种草保留面积2441万hm2,其中人工种草1132万hm2。我国草产品加工业发展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产业化格局雏形已形成。每年生产草产品约200万吨,主要分布在北方省区,部分草产品已走向国际市场,每年约有30万吨左右销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第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草坪在我国城镇园林绿化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全国已建成各类草坪4亿m2,经营草坪的企业5000多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第四,草原不仅具有生态和生产功能,其多途利用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草原地区以其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社会-人文与历史遗迹景观而成为旅游的热点地区。发展旅游,振兴经济,把旅游业作为草原地区支柱产业已成为草原地区人们的共同认识。在一些草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中,发展旅游业成为重要内容之一。另外草原药用植物产业和草原健康食品产业也初具规模。
    现阶段加速草业产业化进程及提升产业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有效维护国家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促进草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草业产业化是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
    我国草原畜牧业长期以来采用天然草地自由放牧的方式生产畜产品,由于降雨量少、草原建设投入少、草食家畜长期超载等原因,草地退化十分严重,草地生产力极其低下,单位面积草地畜产品产量仅为澳大利亚的1/10、美国的1/20、新西兰的1/80。人工草地面积仅占天然草地总面积的3%,未能对草原畜牧业生产形成有力支撑,落后的生产方式长期得不到改变。
    近年来,牧区以“生态与生产并重,生态优先”政策为指引,国家陆续投资进行大规模的的生态建设,生态条件有了改善,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也逐渐由自由放牧向舍饲半舍饲和划区轮牧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单一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但生态与生产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近期实施退牧还草、禁牧舍饲等措施后,草食家畜冬春饲草严重短缺,草食畜牧业受到严重影响,必将对牧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如何既能贯彻落实草原保护的方针大计,又能不让草食家畜生产受到影响,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保持平稳并有所提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加快发展草业对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补播优良草种使天然草地植被得到恢复,提高草地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建植人工草地和草产品加工,为草食家畜舍饲半舍饲提供足量优质牧草,实施生态置换,减轻天然草地的载畜压力,促进天然草地低成本自然恢复,最终使“草原绿起来,草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
    2、草业产业化是维护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党的十六大指出本世纪头20年的战略重点是集中力量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居民食物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人均口粮消费将逐渐下降。但我国当前畜牧业结构并不合理,急需发展高效草食家畜生产。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实质是饲料粮短缺的问题,不是口粮安全问题。2004年猪鸡等耗粮较多的畜禽生产的畜产品占72%,直接耗用的饲料粮已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38%,对粮食安全造成直接威胁,今后对饲料粮的消耗还将进一步增大,我国粮食生产难以支撑。耗粮较少的草食家畜生产的畜产品所占比例偏少,牛羊肉的比例仅为8.8%,奶类为19.2%。我国畜产品结构中肉、蛋、奶分别为59%、22%、19%,与发达国家美国的32%、4%、64%的比例有较大差距,急需调整比例,改善畜牧业产品结构。
    均食物蛋白摄入量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要使我国人均食物蛋白摄入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则至少每年要从畜产、水产的可食用部分提供大约1200万吨的纯动物性蛋白,至少需要从饲料中提供粗蛋白质大约6000万吨。根据近期内我国种植业的生产预测,从谷物、农副产品及动物性饲料资源中,大约可提供3000万吨饲用粗蛋白质,只能满足总需求量的一半。我国畜牧业每年的蛋白质饲料缺口高达3000万吨,需要用优质廉价牧草尤其是豆科牧草来填补。
    以人工草地和草产品为基础发展现代高效草食家畜生产,可显著提高草食畜产品的数量、质量,替代食物结构中的粮食,减少对谷物的过度依赖,提高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发展粮草轮作、冬闲田种草等形式的人工草地还可有效培肥地力,增加后作粮食产量,实现“藏粮于地”和“藏粮于草”,有效维护粮食安全。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中,农业主题报告指出“草地畜牧业是对粮食的间接替代和解决农业科技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是解决人畜争粮的有效措施。我国南方70%-80%的山地,除少部分改造为梯田外,多数不宜种粮而适宜于草地畜牧业,目前约有4000万公顷水热条件好的亚热带山地基本上尚未利用。通过对草地特别是南方水热条件较好的草地的改良,农牧耦合,发展人工草地和现代草地畜牧业,在10年内可增加相当于0.75至1亿吨的粮食当量”。
    要从根本上解决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拓宽思路,大力推进牧草种植业、草产品加工业以及关联的草食家畜生产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优质高效的草食畜产品生产体系,才能对维护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
    3、草业产业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城市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比重即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到2003年底,我国城市人口为5.2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0.5%, 今后城市人口比例还将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将对城市生态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仅为7m2, 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0-40m2,澳大利亚、瑞典等国达到70-80m2。因此,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
    草坪深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改善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发展体育运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推进草坪业的产业化,将产业做大做强,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战略措施。
    4、草业产业化是促进草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草业是一个极有潜力的朝阳产业,是一个与农业、林业同等重要的产业。草业一词在1982年被首次提出的时候,仅仅具有理论意义,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产业,即基本没有像样的企业、产品和服务。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草业有各类企业5000余家,草业产值约500亿元,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与其它大产业如钢铁产业、汽车产业、建筑业、石油化工产业等相比,草业产值仍非常少。即便与其它农业产业相比,如饲料工业已形成一个产值为2077亿元的产业,草业产值也仅有其1/4。与大农业中的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产值相比,草业目前也远远不及它们。
    草业产业化是草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从草业内部来看,产业化是一个薄弱环节,整个产业的产值、效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培育更多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需全社会对草业企业的关心和支持。产业化体系的薄弱成为制约草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急需突破。
    草业产业化发展以科技为先导,制定激励政策,推动草种生产、牧草种植、草产品加工业、草坪业等草业主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草业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草业产业化整体水平,大力加强育种研究,强化种子繁育及加工技术研究和推广,尽快完善种子检测和审定体系,扶持和培育更多专业化草种企业,促进草种集中生产区的形成,进行专业化生产,扩大种子生产规模,建立市场化草种生产经营机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牧草种植业,建植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北方立足于解决牧区和半农牧区家畜冬春缺草和休牧舍饲半舍饲饲草供应,南方应充分利用水热资源,加快人工草地建设,推进冬闲田种草,推进现代化集约型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制定草产品加工业发展激励政策,制定草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建立现代草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草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以草坪建植管理和草皮生产为主,兼顾发展草坪机械、草坪农药和草坪肥料等产品,改变草坪业生产单一的局面,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我国草坪业发展成为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强势产业。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目标,加快发展草原旅游业、草原药用植物产业、草原健康食品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