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里庭院内的零星养殖是原始的落后的,是需要淘汰的。规模化、工厂化的工业化畜牧业,也严重污染环境,导致畜禽疫病药残等食品安全问题,亦难持续发展。中国畜牧业转型路线图之一,是发展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实现饲养方式由工业化向生态化的转型。
根据国情创新发展模式,培育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新型农户
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将农户作为畜牧业的微观经营主体,实行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养殖。所谓种养结合,就是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在每个农户中,还要结合在田间地头里。当今社会的产业边界已经模糊,实行种养结合后能形成新的业态,从事种养结合的农户就是新型农户。它不是单一地种地,也不是孤立地养殖,而是种养结合,他既是农民,也是牧民。是中国特色新型畜牧业的微观经营主体,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骨干中坚。所谓小型规模化,既区别于大型规模化,也不同于非规模化的庭院零星养殖。庭院养殖是一两头猪、三五只羊、十几只鸡的零星养殖,不是规模化。而小型规模化也是规模化,只是规模较小而已。
大型规模化是传统工业化的产物,它适合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国情。这些畜牧业强国人少地多土地资源丰富,金钱资本雄厚,科学技术发达,适合发展几千头牛、几万头猪、几十万只鸡的规模化畜牧业。这种大型规模化,我们无法学,不能当榜样做标杆。有什么样的国情,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小型规模化。或户养300-500只鸡,或户养30-50头猪,或户养二三十头牛,或户养五六十只羊。与大型规模化的千头牛、万口猪、几十万只鸡相比,是“小不点”不足挂齿。但与庭院零星养殖的一二口猪、十几只鸡相比,饲养规模已经是几十倍了,也算鸟枪换炮今非昔比。小型规模化农户从事的是社会化商品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采用的也是良种、良料、良法等现代技术,不是传统的土法上马,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
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模式,同农户手中的资源相匹配。在我国现行的政策制度下,农户手中拥有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地等),可以用来种植饲草和饲料。它们手中还拥有棚圈等饲养设施,部分农户还拥有基础母羊、母牛等生产资料,可以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养殖活动,有些农户家庭中还有剩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畜牧业生产当中,这些资源要素农户都能够自主支配。由于是小型规模化,它手中拥有多少资源,就力所能及地搞多大规模。不贪大求洋,不大兴土木,不大量举债。还由于是种养结合,种植与养殖互相配套,农户根据自己所掌握资源的数量与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安排组合。适合养鸡就养鸡,养羊有利就养羊,或猪或鹅或牛,农民可以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实行小型规模化,农户能够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对短缺的货币进行替代。在不发达的农村,农民手中最缺少的就是钱,用手中拥有的实物资源替代短缺的货币,是最现实的选择。实行种养结合,饲草饲料在自家地里种植生产,基本上不用花钱到市场上购买。规模小用工少,劳动力主要源于自家,不用花钱雇工(或者亲朋之间互助帮工换工,农村的亲朋关系是自然形成的劳务市场网络,交易成本低效率高)。养牛养羊户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羔羊犊牛都是自家母畜生产,减少了对资金的需求,减轻了对贷款的依赖,降低了农户发展畜牧业的交易成本。这样的发展模式,农户可以不断地积累经验,持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农户可以不停地积蓄资源,逐步地壮大自己的实力,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发展壮大。
大型规模化的养殖户,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标准化的圈舍,购买先进的饲养设备,配套水电暖设施等。这些固定投资几乎都依赖银行贷款,许多养殖大户场房建成之日,也是债台高筑之时。大型规模化的场户,不仅要在厂房设备上大量投资,需要的流动资金数额也大。鸡雏仔猪羊羔牛犊都要花钱购买,饲草饲料疫苗药品也要花钱购买,大量雇工还要花钱雇佣。农牧业贷款期限普遍较短,银行贷款到位后很快就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把这些负债的老板们逼得焦头烂额。借贷款时都是赶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当市场行情跌入低谷时,由于资金链脆弱,很容易崩盘倒闭。他自己倾家荡产,也给银行造成坏账风险。这种现象不是个别情况,现在许多高标准的养殖场、养殖小区已人去场空,闲置废弃或改作它用。
现在,也有人对中国农户家庭经营形式轻率地予以否定,试图用企业化模式来替代它们;对小型规模化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指责其为传统落后,说它无法适应现代市场化环境,试图用大型规模化来挤垮它们;对中国传统种养结合的农耕文明,也全盘否定,试图用全面机械化、单一专业化来取而代之。硬把中国的农户转型为大型规模化、企业化的农牧场,中国的大多数农户是做不到的,中国的农户只适合操作家庭经营这样的小船,没有能力驾驭结构复杂的企业化大舰艇。他们没有那样大的实力,中国对大型规模化也缺乏资本支持。这种贪大求洋的转型,对于多数农民来说是没有条件参与的,而大多数农户被边缘化,不能够让农民大面积受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印度的乳业发展之路,带有显著的本国特色,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它们立足国情养奶牛,没有盲目地照搬发达国家的大型规模化,除少数种牛繁殖场外,很少有大型奶牛饲养场。逾70%的牛奶,都是由仅有1-2头奶牛的个体农户饲养的,这样的发展模式,带动了大量的农民就业,也带动了大面积的农户增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具的国情特点和自然禀赋,因而美国有美国的畜牧业发展模式,新西兰有新西兰的畜牧业发展特色,印度也有适合自己国情的畜牧业发展道路。我国畜牧业需要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走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路子。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畜牧业,应该是小型规模化的畜牧业;中国的农户应该是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中国的农民应该是又农又牧的新型农民。
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生态化养殖,以资源化利用和低廉化治理的方式,消除了畜禽养殖对村庄庭院的污染,也根治了其对土地、水源、大气的环境污染
农户原始传统小农经济的养殖方式,其特点是农民在庭院内从事鸡猪等养殖活动,粪便等污物严重地污染了庭院与村庄环境,影响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建设。同时庭院养殖人畜混居在一起,对口蹄疫、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控非常不利,是落后的、必须要淘汰的。
大型规模化、工厂化的畜禽养殖场或养殖小区,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高密度的、大规模的集约化畜禽饲养,单位土地面积上承载了数量超额的畜禽,周围环境容纳消化不了,就会泛滥成灾。污染土地,污染水源,污染空气。场区内畜舍里大量的粪污,招来了泛滥成灾的苍蝇,库房中畜舍里的饲料,也成为老鼠兴风作浪的温床。杀蝇灭鼠需要不断地大量使用化学药物,也形成持续不断的污染。采取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方式建设的大型养殖场,或者是养殖小区,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是不争的事实,悖离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大方向。尽管一些地方也在针对畜禽养殖小区的粪便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但这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治标不治本的。采取工业化的方式治污,基建设备投入大,运行费用高,利薄如纸的养殖企业,不堪承受如此重负。即使在点上试验成功,也难以大面积地推广普及。
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农户,把养殖活动从庭院里迁出来,不再污染村庄庭院,解决了养殖垃圾对村庄庭院的污染问题。养殖场建在田间地头或林地里,这样饲草饲料可以就近饲喂畜禽,节省运输人工等投入。粪便作为肥料,也就近施入自家农田,以资源化方式进行了环保处理。由于以农户为单位各自为战,将养殖活动分散在各自的承包田里或林地中,不搞集中化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实现了污物的容量化控制。由于是小型规模化,污物不会超载过量,也是生态化发展,还是低廉化治理。
如果是大型规模化饲养场,或众多养殖户集中在一起的养殖小区,则会造成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脱节,即种养分离。一方面,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的养殖业,由于高度集约经营,粪便污物大量集中排放,造成超载过量,使周边环境难以承受。导致对局部区域环境造成污染,对生态造成破坏。另外,耕地由于缺乏有机肥,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耕地质量退化。工厂化养殖方式,多采用水洗清粪排污,不但大量消耗稀缺的水资源,污物还会增加几倍,加大了环保治污的工作量。在田间里、林地中的小型规模化养殖,化整为零的分散饲养,种养业有机组合在一起,从源头上治理了畜禽业污染,是循环型畜牧业。与工业化的治理方式相比较,这样的治理成本低,不需要昂贵的基建设备等投入,也不必付出高额的环保运行费用。
推动饲养方式由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变,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也是破解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突破口
当前,畜禽疫病的严重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从哪里来的?根源在什么地方?有人说是零星分散饲养的落后方式造成的,也有人说是农民素质低缺乏知识不懂技术,不重视环境卫生,缺乏消毒隔离措施导致的恶果,这是嫁祸于人让农民背黑锅。对人类威胁愈来愈大的畜禽疫病药残问题,根源于工业化的饲养方式。工业化畜牧业采取舍饲笼养方式,鸡有鸡笼,猪有猪床,牛有牛栏。畜禽被封闭在笼子里或畜栏内,脚下是粪便污物,并被污浊的空气包围着。它们是产肉的机器,产蛋的机器,产奶的机器。只能按照场主的经济目的,被动地快速长肉、大量产蛋、产奶。但是畜禽是有生命的动物,它不同于普通工业品。在工业化生产方式下,它们得不到运动的机会,没有运动的空间,也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由于违背了动物的自然天性,剥夺了动物的福利,因此也危害了动物的健康。它们在应急状态下生存,它们营养失衡,致使免疫器官发育不良,抗病力下降易感病,整个群体都成了不健康易感病的弱势群体。舍饲笼养的工业化饲养方式,造就易感病的弱势群体,而大型规模化又把这些弱势群体,安排在“集中营”里面,为禽流感等疫病“火烧联营”创造了条件。
工业化饲养方式是罪魁祸首,是造成畜禽疫病复杂性和严重性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多么严密的消毒防疫措施,都事倍功半、治标不治本,无论什么样的灵丹妙药也往往是徒劳的。我们不要抱怨农民素质低,如此这般的饲养环境与方式,造成了数量如此多的易感病畜禽,疫病种类多而且顽固,可以说防不胜防,无论素质多么高的农民也无计可施。因为现在畜禽疫病太严重了,可以说百病缠身,有传染性的,也有营养缺乏性的,还有环境应急造成的。过去偶发的疫病,现在变成常见病,许多畜禽是多病同发。这种状况令国内外最权威的兽医专家都头疼,都束手无策,还能怪罪农民吗?现在防疫的主要措施是注射疫苗,疫苗种类越来越多,免疫程序日益复杂。肉食鸡短短的60日龄,在免疫程序中需用五六种疫苗。从出壳的零日龄,尚未开餐就先喷雾消毒用药。饲养人员为图方便,就把药物拌在饲料里加在饮水中,每天喂药每周注苗是工厂化养殖场的常规工作。
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是疫病与药残问题,疫病与药残的防控需要从源头入手,从养殖环节抓起。从事养殖环节的是农牧民,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商品生产活动。如果畜禽发病,他就会用药,因为不治疗的话,他会受经济损失。相反,如果畜禽不发病,他就不会用药,因为用药需花钱去买,他不会花冤枉钱。想让农牧民不给畜禽喂药,只有让畜禽不发病。因此,治本的途径是转变饲养方式,推行健康饲养方式,让畜禽少发病、不发病,摆脱百病缠身的处境。
动物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只有它们健康,人类才能健康,健康动物是通过健康饲养方式获得的。生态化饲养方式就是健康饲养方式,生态化养殖把畜禽从圈舍笼栏中释放出来,充分利用草地林地放牧饲养,给饲养畜禽以蓝天绿地新鲜的空气,自由运动的空间,让他们健康生长不发病。疫病问题与药残问题,实质是饲养方式的问题。下一步将会遇到的动物福利的问题,也是饲养方式的问题。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破解国际贸易壁垒,都要从健康的饲养方式入手来加以解决。因此,饲养方式由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型势在必行。
采取喂药注疫苗喷洒消毒剂等工业化方式进行畜禽防疫,投入大、成本高,采取生态化方式来防疫则成本低。如我国早期营造的大面积人工松树纯林,为病虫害的流行提供了温床,引发了号称“不冒烟森林火灾”的松毛虫害。后来改大面积纯林为混交林,实行针阔树种混交,在地域上形成带状或块状混交。用这种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学方法,低成本地防治了森林病虫害。从防疫角度讲,畜禽饲养活动宜分散不宜集中,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生态化饲养方式,化整为零地把养殖业分散在远离村庄的林地、草地里,或田间地头上。畜禽粪便既不污染庭院村庄,也不会集中排放污染环境。养殖户在地域上互相拉开距离,以林地农作物等作天然隔离带,是生态化的防疫措施,可以大大降低防疫成本。
生态化是方向路线问题,在生态文明的时代,生态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生态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坚持生态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自主创新之路;坚持生态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产出有机食品,提升中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坚持生态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摆脱疫病药残的困扰,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但生态化不是对工业化的全盘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生态化也不是将工业化推倒重来,而是扬长避短地提升。既是对工业化畜牧业的颠覆与革命,也是对工业化畜牧业的继承和发展。生态化畜牧业仍保留优良品种及设备工艺等优秀成果,仍继承科学的饲料配方人工授精等先进技术,改变的只是饲养方式,将其由工业化转型为生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