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快餐2个小时qq_附近100元一小时_同城200带吹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行业动态

《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说明

来源:农业部 发布时间:2006-11-20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求我国渔业在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上做出相应重大转变。抓住机遇,科学规划,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渔业,加快社会主义农村渔区的建设,逐步实现渔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将《规划》编制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是我国渔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现代渔业的关键时期,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宏观政策环境总体上对我国渔业发展有利,但同时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和困难。《规划》正是基于对目前国内外形势的客观分析确定了“十一五”我国渔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发展的战略上,《规划》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发展全局,重点落实农业“三大战略”和“九大行动”的精神,将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行动、水产养殖增长方式转变行动、渔业“走出去”战略和打造“平安渔业”作为“十一五”时期渔业的中心工作,全方位地拓展渔业经济、生态、社会功能,促进渔业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功能方面,《规划》强调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倡导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渔业;同时要拓展渔业二三产业,扭转渔业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水产养殖、捕捞等资源消耗较大的第一产业的局面。在生态功能方面,《规划》强调要推进《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实施,落实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的各项保护措施,保护和积极恢复渔业资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社会功能方面,《规划》力求发挥渔业在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基础中的作用,通过产业发展促进渔民增收和渔区社会发展,提高渔民的组织合作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渔民安全生产生产力意识和防灾减灾和生产自救能力,构建平安渔业。
  从发展的目标上,《规划》将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渔业,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作为今后我国渔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严格执法为保障,促进渔业经济、生态、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规划》在内容上贯穿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渔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指出了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的主攻方向,突出了加强资源保护、提高质量安全等渔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强调解决渔民维权、渔业生产力安全等渔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必要性和主要措施。要求正确处理渔业发展与资源养护、渔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力求构建成“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渔业发展新局面。
  在编写的形式上,《规划》力求充分体现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力争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在规划指标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预期性和约束性目标,旨在加强对行业发展的引导,并通过加强依法管理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规划编制的特点
  《规划》在编写过程中突出了以下特点: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发展全局,是本《规划》最鲜明的主题。《规划》注重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渔业发展的全过程,把提高渔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渔业放在首要的位置。为充分体现这一指导思想,《规划》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实现持续发展;坚持资源节约,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自主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坚持对外开放,增强经济活力。这五个坚持全面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渔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具体指导“十一五”时期我国渔业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
  —发展现代渔业、加快渔业实现增长方式第二次转变,是《规划》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1985年以来,渔业率先实施了市场化改革,推行“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解决了大中城市“吃鱼难”的问题,渔业也完成了由“以捕为主”的狩措型渔业生产方式向“以养为主”的集约型生产方式的转型,实现了渔业增长方式的第一次转变。但长期以来,我国渔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张,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加深了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推进渔业发展由规模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的第二次增长方式转变。《规划》强调了渔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渔业增长方式第二次转变是发展现代渔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渔业由大国向强国战略发展的前提,同时提出了六项发展重点、八项重点工程和五项保障措施。
  —提高渔业科技创新能力,是《规划》要突出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中的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不断加大渔业科技创新来加以解决。本《规划》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渔业科技水平的战略基点和促进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要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力争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把渔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建设,使其成为促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质量提高的内在动力。
  —不断提高渔民收入、促进农村渔区协调发展,是《规划》要坚持实现的重点目标。增加渔民收入,提高渔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业渔区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渔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以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的具体表现。《规划》突出了着力解决涉及渔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的措施,努力改善渔民生活,并以保障广大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为出发点,提出打造“平安渔业”、构建和谐渔区的设想,目地是使全体渔民能够充分享受渔业发展的成果,享受中央“惠农”政策的沐浴,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农村渔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规划主要内容说明
  《规划》共分六大部分,分别对“十五”渔业发展成就,“十一五”渔业发展形势和任务、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区域布局、发展重点、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进行了阐述。
  (一)关于形势与任务
  准确把握国内外渔业发展形势,正确认清“十一五”渔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规划》指出,“十五”是我国渔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我国渔业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渔业克服了自然灾害多发、生产资料大幅上涨、世界海洋制度变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快了以养为主、以外向型渔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了以优势主导品种养殖为主,加工、物流、远洋和休闲渔业为辅的产业格局,水产养殖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渔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捕捞强度盲目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海洋捕捞实现了“负增长”。2002年开始,启动和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压减渔船1.4万艘,转产渔民8万人;扩大了国际渔业合作领域,涉外渔业管理得到加强,签署了中日、中韩和中越双边渔业协定,顺利实现了海洋专属经济区管理制度的过渡;实施了以养殖证制度为基础的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渔业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为“十一五”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五”渔业经济发展主要计划指标基本完成。水产养殖是支撑渔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养殖产量在水产品总产量中的比重从“九五”末的60%提高到“十五”末的67%。加工能力达1195.48万吨,较“九五”末增长59.68%;渔业二、三产业产值占渔业经济总产值比重由“九五”末的31%提高到“十五”末的46%,渔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
  “十五”我国渔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资源利用不合理。在资源捕捞、水资源利用、鱼类养殖等方面存在着浪费现象,局部地区由于规划不合理、养殖设施过密,水域富营养化;二是水产品质量问题日益突出,生产中使用违禁药物比较普遍,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出口造成严重影响。三是减船转产难度加大。违规造船现象屡禁不止、捕捞强度盲目增加以及渔业资源衰退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渔场拥挤、资源争夺激烈,涉外渔船管理难度加大。四是渔业科技滞后,良种、渔药、饲料等研发能力弱;表现为水产良种选育水平低,繁殖用亲本80%以上仍依赖野生资源;海水鱼养殖大量使用冰鲜小杂鱼,养殖滥用药物现象较为普遍,直接导致资源浪费、水域环境恶化、养殖病害严重,水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五是渔民维权难度很大。一些地方违背渔民意愿,对水域、滩涂进行招标拍卖,企业和外来投资者大面积圈占水域,渔民失去传统作业场所,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和安置,陷入“种田无地,养殖无海、转岗无业、低保无份”的困境,群体性上访事件增多。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努力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是推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各种影响因素,未来五年国内外环境总体上对我国渔业发展是有利的。根据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渔业发展的“两个确保、两个促进”的主要任务,即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渔区社会和谐发展。“两个确保”反映渔业发展的基本功能,是渔业发展对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贡献的具体体现。“两个促进”则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农业部实施的农业“三大战略”的要求,并结合渔业实际提出的,反映了我国渔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以及平安渔业的要求,是我国实现渔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关于指导思想、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
  “十一五”是我国渔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建设现代化的起步阶段。虽然我国渔业在浅海养殖、稻田养鱼、盐碱地开发等领域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在大农业中,社会对渔业开发的投资积极性还比较高,但本规划在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上立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求发展,立足于在科技创新上挖掘内涵,促进渔业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变,立足于发展渔业二、三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渔业综合效益,实现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规划》结合我国渔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趋向,强调应着力稳定第一产业即养殖、捕捞业的发展,稳步增加产量,积极调整结构,发展第二产业,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规划指标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规划编制要求,按照市场机制能够调节并发挥作用的目标及其指标尽量减少的原则,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本规划的功能与任务确定了渔业经济、外向型渔业、水产品质量安全、科技与推广、渔业管理五大类指标,其中经济类发展指标是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市场需求和实现可能性提出的。
  根据FAO预测,世界水产品消费量在未来30年内将进一步增加,水产品供给的增加将主要来自于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国际水产品贸易将日趋活跃,全球年人均消费量从目前约16公斤增加到2030年的19至20公斤。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将主要是对高成本、高价值种类的需求和进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流量将反映在高成本、高价值种类的出口和低成本、低价值种类的进口。中国将成为世界水产品的重要供应地,由于水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较高,居民家庭购买消费仍具一定潜力。我国水产品消费家庭购买的增长总体有2—3%以上的幅度,对水产品消费需求总量可达到5000万吨以上。另外以加工产品和以水产品为原料的副产品生产量的增加,也增加了对水产品的消费的需求,因此,《规划》经综合分析提出“十一五”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6000万吨,渔业产值5700亿元,渔民人均收入达到7200元,其他管理类指标为约束性指标,主要是根据“十一五”时期渔业管理的中心任务确定的。
  (三)关于区域布局和发展重点
  科学合理的区域布局对促进各地渔业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规划》主要根据我国“东部新跨跃、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四大板块的发展战略部署,结合东部、中部和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渔业发展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比较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实际情况,按照“强化区域特色,加强薄弱环节,促进产业集群,提高竞争优势”的原则,提出了各大区域以及城市和城郊区域布局,明确了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导向和发展重点。在养殖重点地区要控制生产规模,重点采用新技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在西部地区要在适度开发的同时,注重养殖水面的利用效率,不要盲目开发荒水荒滩,以保护生态环境,如西北地区渔业发展要与改造沿黄低洼盐碱荒地相结合,开发冷水性鱼类生产;西南地区要进一步发展稻田养鱼及生态渔业。同时,规划强调要加大不同区域间合作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各区域的协调发展,构建“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渔业发展新格局。
  《规划》结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远洋“走出去”战略、水产养殖增长方式转变行动等重点工作部署,提出了今后五年渔业发展重点为:加快渔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渔业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渔业经济产业优化升级;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渔业;全面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计划;构建平安渔业,提高渔业安全保障水平等六项发展重点,旨在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工作的指导方针。
  (四)关于重大工程和项目
  为确保渔业“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规划》以现有的水产良种、动物疫病防治等基本建设规划为基础,同时考虑了加强水产品质量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需要建立和完善八大重点工程。
  水产原良种繁育工程主要是加强我国优势养殖品种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品种选育能力建设,培育适应我国自然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养殖品种。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程主要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基地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报和防控保障能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程主要是建立健全初级水产品质量监控网络,加强渔业标准化体系、认证体系建设,完善水产品预警预报、市场分析、信息发布系统。远洋渔业工程主要是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对远洋渔业发展扶持政策,进行渔船改造和作业结构调整,加强新渔场资源探捕与开发,打造一支装备精良、开发能力强的现代化船队。水产品质量监控工程主要是加强水产投入品残留监控、渔业水质环境监测工作,建立健全水产品(贝类)和渔业水环境质量安全预警、预报机制,加快与国际标准和管理接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主要是补充区域性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支撑体系,提高资源调查评估、环境监测和重大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和应急控制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主要实施渔业科学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现代渔业示范工程和渔民科技培训工程。渔港工程主要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渔港投资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渔业防灾减灾体系。渔政基础设施工程主要是建设配套精良的渔政指挥系统,完善渔政执法设施,强化渔业执法手段。
  (五)关于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十一五”期间渔业发展战略任务的完成,《规划》在政策扶持、制度建设、资金投入和公共管理方面提出了五项保障措施,旨在促进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政府转变职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同时鼓励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渔业建设与管理,为“十一五”渔业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