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以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建立与新时期发展现代畜牧业要求相适应的动物防疫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为目标,依法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使自治州动物防疫工作步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初步形成了州、县市、乡镇、村组四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预计今年全州可实现畜牧业产值41.56亿元,增速达10%。
一、切实理顺体制,强化防疫职能。一是落实“三权归县”政策,明确县市和乡镇之间动物防疫工作的管理职责,并对县市和乡镇两级动物防疫站的事业费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动物防疫监督站工作人员依照公务员进行管理,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整体运转、反应快捷的垂直管理体系。二是在州县两级分别成立了动物防疫站和动物防疫监督站,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加大了动物防疫监督工作的行政执法力度。同时赋予乡镇站进行动物防疫管理和产地检疫的职能,强化公益性行政执法工作,将牲畜品种改良、常见病的诊疗等技术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全面推向社会。依靠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力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全方位、多功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确保了动物防疫及监督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健全防疫网络,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上下联动的立体网络建设。确立了“精干州直级、加强县市级、充实乡镇级、扶持村组级,构建州、县、乡、村四级防疫网络”的指导思想,从防疫员的器械配备、技能培训、利益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强防疫网络建设。目前,全州动物防疫和防疫监督人员达1783人。二是加强基层防疫网络建设。按照村级防疫员“村聘村用、就地扎根”的原则,以村为基本单元配备村级防疫员,全面覆盖各县市、各村组。按照“防、监、管集一身,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采取村组补助一部分、县市财政补助一部分、有偿服务补充一部分的办法,建立了村级防疫员的利益保障机制。三是加强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建设。结合冷链项目建设,建成了“昌吉州动物疫情诊断监测中心”,建立了昌吉市动物疫情监测站和木垒、奇台两个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提高了对各类动物疫病的监测、检疫能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一是全面推行产地检疫制度和动物兔疫标识市场准入制度。大力推广免疫耳标一畜一标,兔疫证明一畜一证,免疫档案一村一册、一户一档的成功经验,统一操作程序和技术规范,二是强化动物防疫规范化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年”活动的决定》、《关于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意见》、《昌吉州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为规范动物防疫执法和防疫工作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三是建立“以监促检,以检促防”的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动物防疫员对农牧民养殖畜禽有依法监管及强制免疫权,检疫员有依法实施产地检疫权,监督员对流通环节有依法监管、检查权。四是普遍推行兽医处方、收费公开以及动物医疗事故跟踪仲载等制度。建立防疫人员责任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长效运行机制,增强农牧民的防疫意识,使动物防疫工作纵向延伸到村,横向延伸到户。五是实行动物防疫业主负责制。动物防疫部门与屠宰场、活畜交易市场业主签订责任书,做好查证验物及检疫、消毒等各项工作,六是建立免疫档案、牲畜流动台帐制度。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村村建立免疫档案、牲畜流动台帐,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提高动物兔疫率。七是建立与周边区域协调联动防疫机制。主动加强与周边石河子市、农六师各团场等的协调和联系,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情况,在安排部署动物免疫、市场准入等方面步调一致、协同行动,形成区域联动格局,巩固动物防疫成果。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一是严把选人关。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对州、县市两级动物检疫员、监督员的学历资质作出严格界定,采取民主推荐、公开考试考核,坚持公平、公正、透明、择优的原则进行竞聘上岗,将畜牧系统优秀人才充实到动物防疫监督队伍之中,并推行选、学、聘,传、帮、带的管理机制,保证村级防疫员队伍质量。二是加强培训工作。对全州动物检疫员、监督员进行了执法培训,对东三县的500名村级防疫员进行了技能培训,计划连续培训三年。同时,组织防疫员到新疆农大、石河子农大等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全州动物防疫执法水平和服务技能显著提高。三是重视建章立制。分别在县市和乡镇动物防疫站推行了“三位一体”和“五位一体”目标管理模式和责任制,并采取核定工作目标,规范服务行为,实行利益分成,统一费用支出等措施,切实增强乡镇动物防疫站的集体经济实力。四是加强了执法队伍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
新疆畜牧厅办公室、信息中心
二〇〇六年一月二十四日